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村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团结群众有妙招

驻村第一书记带头种“铁杆庄稼”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周全 史明磊 李思萌 蔡思岚 12-22 01:44

1. 德胜村第一书记李志军(右)与同事巡视光伏电站。

2. 施茶村党支部干部王吕州(右)与同事查看石斛长势。

  河北省张北县德胜村里种下的“铁杆庄稼”——光伏电站。

  顾家台村村支书顾锦成跋山涉水前往中药种植园。

  组织振兴

  德胜村的“第一书记”和顾家台村的村支书为乡村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施茶村和余村“两委”干部用特有的方式团结乡亲;长江源村的老党员藏医常年为最困难群众义诊……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对基层党员干部提出殷殷嘱托,希望增强村党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造福群众的功能,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成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领路人。

各地村党组织牢记总书记嘱托,各级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工作做到田间地头,带领村民实现脱贫致富,扎实稳步迈向乡村振兴。

把支部建设好

德胜村第一书记:带领全村建2600亩光伏电站

  “这是咱们的光伏电站,整个占地2600多亩。”草原上,阳光下,随着一排排光伏板随光转动,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驻张北县德胜村第一书记李志军介绍村里的光伏发电情况。

  德胜村是张北县城东部十公里处的一个小村庄,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德胜村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艰难。2018年,李志军带领驻村工作队来到德胜村扶贫帮困。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在张家口市张北县农村考察调研期间,曾来到德胜村察看光伏电站设备安装运行状态,详细了解电站如何发挥惠农扶贫作用,希望把这种切实可行的事抓紧做起来。

  村里年均日照近3000小时,曾让村民苦不堪言,但在李志军的专业团队看来,这对于光伏发电而言却是上好的自然馈赠。如此“超前”的想法一开始并没有得到村民们的支持。“开始不太乐意。因为作为农民,感觉土地流转出去了手里没有土地了,心里都发慌,感觉不踏实。”李志军解释道。

  为解除村民的隐忧,李志军所在团队先在村委会的院里、房顶上,铺设了100千瓦的试验性质光伏站。“(安装)完了以后效益挺好,因为光伏电站是‘铁杆庄稼’,只要有太阳出来就有收入。给村民解释了以后,他们也是比较支持的,所以说后来在全县里铺开了。”

  得到了村民们的支持,德胜村一场“扬短为长”的进化开始了:两座共500千瓦的村级光伏电站投入使用,每年为村集体增收80多万元;随后,全村流转2600亩土地供5万千瓦光伏扶贫电站使用,“铁杆庄稼”为乡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

  此外,李志军团队还决定通过规模化种植,壮大马铃薯育种产业,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民俗旅游,真正成为带领德胜村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

  

顾家台村青年党员:返乡为基层带来“新鲜血液”

  

  河北省阜平县顾家台村,位于太行山深处。每年7月下旬到8月上旬,华北地区的雨季正式开启之际,顾家台村村支书顾锦成对水情都格外谨慎。“早上7点多起床以后要先巡河,每天都要过来看一看。”

  “村组织振兴作为五大振兴路径之一,是党领导乡村工作的重要抓手,乡村组织振兴是乡村工作的核心,激发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首先就要激发乡村党组织这个‘领头羊’的积极作用。”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王韬钦在《乡村组织振兴的基本逻辑及实现路径探讨》一文中指出,实现乡村组织振兴,人才是关键。王韬钦认为,必须重视人才要素的培育,通过填补乡村人才的中空地带,间接充实基层党组织的力量,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整体战斗能力和战斗堡垒作用。

  从乡村“走出去”的有为青年党员返乡回流,是充实基层党组织的另一股力量。

  顾锦成既是乡村青年回乡创业的代表,也是当地基层党员先锋模范领路人。

  “我毕业以后曾在北京打工。”2008年前后,顾锦成通过贷款成立了从事养猪业务的城西饲养互助合作社,积累了养殖技术和运营经验。

  “2015年,村里号召年轻人回乡创业。当时对于养猪,自我感觉小有成就。回村怎么能带领村民去致富,我当时就有这么个想法。”回想起来,在顾锦成的无数个决定中,回村是他觉得最完美的一个。

  回到顾家台村的顾锦成,先是在村委当委员,成为组织的“新鲜血液”。因为踏实能干,深得村民信任,2021年村里换届选举,34岁的他当选了村支书。“现在就是重担在身了,每天都要想发展什么产业,什么产业能做好,做得长久长远,怎么去为村民服务。”

  

把团结搞扎实

施茶村村“两委”干部:拿自己“打样”种石斛

  施茶村地处火山口地区,遍布火山石,“土少石头多,黄山堆乱石”是昔日真实写照。祖祖辈辈从石头缝里“抠”出黑泥种庄稼,用大缸接雨水解决饮水,成为施茶村人深刻的贫困记忆。

  “靠先辈们辛勤耕作,把石头垒成堆,剩下巴掌大的地方种一些木薯、地瓜等。当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都要靠外出打工才能维持生计。”施茶村党支部书记洪义乾回忆道。

  产业振兴不是纸上谈兵,在施茶村的乡村产业建设道路上,一个个现实的问题接踵而至。

  “岩石不聚水,也无法种庄稼,施茶村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探索如何发展。”施茶村党支部干部王吕州直言不讳。“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过程中,也引进过一些项目,但是由于市场原因,都以效益不理想而告终。”

  种蘑菇、种荔枝、养鸽子……施茶村“两委”班子带领大家尝试了不少产业,有的不适合火山地貌种植,有的种出来了打不开销路:荔枝卖不掉直接砍掉,鸽子卖不掉自己吃,施茶村陷入了长久的摸索。

  2013年底,施茶村“两委”班子去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仁里村斌腾村民小组考察。斌腾村和施茶村地貌相同,自然条件也接近。而斌腾村里坑坑洼洼的火山石荒地和院墙上,都种着金钗石斛。

  石斛在民间素有“救命仙草”的美誉,偏偏这样的宝贝只生长在石头上,用细如发丝的根系突破顽石的封锁,获取生存的机会。越是贫瘠的土地,石斛越不服输。

  听说这“仙草”能卖到一斤200多元的好价钱,大家很是惊讶。“当时我们就想着说,人家能种植我们施茶村肯定也能种植。”

  回到村里,“两委”班子立马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向大家介绍石斛的功效和收益。但听到要种植这从没听过的新鲜事物,村民心里很是犹豫。

  “我们之前引进的各种产业都没有成功过,就使村民逐步丧失了一些信心。”王吕州解释道。

  村“两委”的干部决定拿自己“打样”——从自身做起,从家人的动员开始。三亩五亩拼土地入股,成立施茶村石斛种植合作社,经营石斛种植试验田。“通过引进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石斛高新技术种植,仿野生种植,点石成金。”王吕州表示。

  村“两委”牵头试验田的成功,让施茶村的乡亲们看到了新希望,他们决定乘势而上。

  2015年,施茶村因地制宜发展火山石斛种植产业,建成200亩的石斛园,带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致富路,2016年实现全村脱贫。2013年,施茶村人均年收入只有3600元,2017年达到14500元。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顶着骄阳来到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看望农民群众,考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对该村以党建为引领,带动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企业+合作社+农户”致富路的做法表示肯定。

  说起未来,村支书洪义乾表示,在党建引领下,大力发展石斛种植、民宿、施茶文化等特色产业,积极推动全域旅游开发,将施茶村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样板村”。

余村打造美丽乡村:靠大数据也靠村民团结

  浙江余村村两委与村民的团结互动则更有“科技范”“未来感”。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余村找到了发展的新方向。

  从“石头经济”过渡到“旅游经济”,余村蜕变成中国美丽乡村的样板。这离不开余村乡村治理的模式和村里人的共同努力。

  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再次前往余村考察调研,在村党群服务中心,详细了解余村发展情况,对他们发展绿色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做法给予肯定。

  “我们村两委干部是5人,然后加上我们村下属的公司里面聘用的一共是10人。”朱迪是余村的村委委员,一大早,她就在余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始一天的工作。

  “村干部日常,就是(在)村庄内部走一圈。比如他们家环境不是很好,或者有什么(杂物)堆放,我们就会直接说。说白了就是跟唠家常一样,在唠家常中把我们的工作完成了。”朱迪介绍日常巡防工作情况。

  每次巡防,村委委员们都需要详细记录情况。余村村委委员唐继龙负责将巡查情况通过App上传到“城市大脑”,整个巡防才算结束。大数据成为村两委开展治理的利器。

  “我们村是未来乡村的试点地,是第一批(被)纳入的。我们想利用大数据去做环境监测,我们有一个大数据平台,可以实时监控到(监测点)发过来的数据。”朱迪解释道。

  余村美丽环境的保持,除了大数据的加持,每一位村民的团结参与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余村,每户村民家中都有统一的垃圾分类桶。垃圾车会定时在村中穿梭,从村民家门口将分类好的垃圾收走。

  “垃圾桶下面贴了每家每户的芯片,它们配备了一个垃圾称重的设备,上方有摄像头,下方有一个可以提取芯片数据的机器。(村民)只要把垃圾桶放进去,(机器)直接上传到后台。后台也是由我们村委实时监控的,(工作人员)就可以通过他们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一个亮晒评比。”朱迪一边在党群服务中心的大屏幕“余村垃圾分类智慧平台”上演示,一边进一步解释。

  至于高科技治理模式和团结互动的效果,朱迪表示,“每次(垃圾分类)情况好不好(智慧平台)都可以看得到,(村民)都分得很好。”

  广州市委党校校刊编辑部主任、副研究员黄克亮在《乡村组织振兴视域下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内生动力的路径研究》一文中指出,增强群众组织力的有效路径,就是创新服务农村群众的载体平台和方式方法。“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加强村级服务站(点)建设,推动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

  同时,通过落实农村党员干部包片式、网格化管理,通过“网格员”和民情员等服务载体,建立联系“新纽带”,实现服务“零距离”,解决农村群众困难,提高服务农村群众水平,真正做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给农民之所需”。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长江源村党员藏医:对老弱病残患者上门义诊

  “我是一个老党员,也是一位乡村医生。刚开始为什么要当乡村医生?我自己想的是为了老百姓,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64岁的老党员青梅多杰是长江源村的藏医,已为村民看病40余年,1977年他刚取得乡村医生证书时,唐古拉山镇只有3个医生,当时为村民看病也没有工资,但他觉得能为群众服务就是他最幸福的事情。

  “刚开始学习藏医学,找了很多资料,通过亲戚朋友找到了这一本《藏医典籍》”。他边说边展示工作桌上的一本黄色藏医书籍。这本藏医书籍实际叫做《实用藏药名库》,封面很多褶皱,内页也被翻烂了。

  2004年,为了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唐古拉山镇的128户407名牧民从海拔4700米搬迁至400多公里之外的格尔木市区南郊定居。如今,牧民们已在格尔木市区南郊的长江源村生活了17年。

  从村口的藏族特色大门进去,两旁的房屋整齐排列,白色的太阳能路灯、微风招展的五星红旗,格外醒目,村里的藏式风格长廊内展出着一幅幅习总书记2016年8月考察长江源村时与村民们的留影。

  今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发挥好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还要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切实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长江源村的村民医疗条件也提高了很多,但是最困难的群众最让青梅多杰牵挂。

  在青梅多杰诊所的办公桌上,有一本厚厚的黄色处方本,里面是很多因经济困难无法支付医药费的病人单子,他让病患在处方上按个手印,等有钱了再来支付,从不催促病人支付医药费。对一些老弱病残的患者,他经常上门义诊,免费看病。他说:“我学医以治病为主,不是以挣钱为主,帮助病人解除病痛是每一个行医者的本分,也是我行医的最终目的。”

  村民与村医之前几十年如一日的彼此信任彼此支撑,这背后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内生动力的推动作用。在黄克亮看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内生动力的生成和可持续性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和必备的条件,它需要在党组织内部的“土壤环境”中不断培植各种生成的要素。“这些要素主要包括:认同感、成就感、归属感等。”正是这些要素维系着党员青梅多杰从医40余年的初心。

  在格尔木曼拉诊所里,药柜旁边,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几十条哈达。墙上还有一面“妙手回春,医德高尚”的锦旗,诠释着党员青梅多杰从医40余年的高尚医德。青梅多杰多年来努力钻研祖辈留传下来的藏医药精华,不断学习藏医药医学技术。大女儿在卫生院工作,小女儿就跟着他在藏医诊所学习,传承藏医。他说:“我从小对藏医就产生兴趣,是我们藏民族的特色医学技术,我能开诊所给大家看病,减轻老百姓的痛苦,感到很高兴。也希望医疗水平能够不断提高,更多的人都能了解藏医、学习藏医,将藏医传承下去。”

  今年3月,青梅多杰被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医代表性传承人。

  如今的长江源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都达到100%;“三区三州”已实现基本医疗有保障,每个村庄都有了医务室和村医,村医们用毕生所学,为当地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A06-09版 总策划:戎明昌 执行策划:王卫国 王佳

统筹:陈伟斌 陈实 朱慧东 关健明 执行统筹:陈成效 胡群芳

编辑统筹:周全 视频统筹:危艺 创意统筹:张博

主笔:董晓妍

采写:南都记者 周全 史明磊 李思萌 蔡思岚 董淑云 徐呈旭 黄薇 叶晓文 刘宝洋

摄影/视频:南都记者危艺 张静 刘威 吴佳琳 林耀华 李琳 陈灿荣 李孟麟 黄怡婷 张驰 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