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误杀”与误解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刘益帆 12-25 01:40

  扫码阅读全文观影团活动,请联系正點观影公众号

  正點观影 影观正点

  在人人是观众亦是裁判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影评家。对电影艺术而言,大众口味和专业影评之间的裂隙正在扩大。《误杀2》遭遇影评人普遍差评,却丝毫不影响票房大卖,上映6天票房破5亿,远超同期上映、被业内一片看好的《雄狮少年》,专业影评人屡屡判断失误,专业影评是否还有参考价值?综艺《开拍吧》在争议中窥见了流量密码,将影评人请到幕前,让他们为自己的价值做一次辩护。

  真正被“误杀”的,其实是观众

  记者 刘益帆

  《误杀2》上映一周,获得与质量不符的超高票房,与票房不佳的《雄狮少年》相比,《误杀2》无疑全方面碾压。

  《误杀2》的悬疑设置并不出色。《误杀1》悬疑点在于能否脱罪,如何才能瞒天过海,《误杀2》的疑点则变为了谁抢走了心脏,目的是什么,然而谜底实在太好猜了。只要观众看过《误杀1》,还记得人物关系的话,这个幕后黑手很明显对应的是姜皓文饰演的市长,动机无非就是救自己,或救儿子。

  《误杀1》利用蒙太奇制造信息差,观众惊讶于这件事怎么发生的,可是《误杀2》大家只是好奇还会发生些什么。一个着眼点是how,另一个着眼点是what,前者是真正的悬疑片,后者只是常见的剧情片。《误杀1》的紧张感通通被遗忘,《误杀2》摘除了“悬疑”的标签,只留下“剧情”和“犯罪”。

  原版《迫在眉梢》批判了美国医疗制度,丹泽尔·华盛顿扮演的父亲穷途末路,只能劫持医院,为的是让医院把他儿子的名字放在移植名单上。《误杀2》做了修改,一个遵守规则的善良市民,被权贵“插队”,唯一的救命机会被剥夺。比起原版戏剧冲突更强。表面上是医闹,内里却是官民矛盾。

  相比于《误杀1》民众的朴素正义观,《误杀2》似乎给了围观群众一点“盲目性”。本以为故事背景发生在泰国,能有一些尖锐的社会表达。可惜到头来,一部本该“献给底层人民的电影”,成了最后字幕的“献给全天下的父亲”,批判被温情消解。

  本片的感情戏同样欠佳。《误杀1》一开始就花了不少笔墨去塑造家庭关系,让观众共情这个家庭,但《误杀2》的导演默认了观众天然能共情父亲们的情感,不加铺垫地把儿子的心脏病作为激励事件。观众难以感受到父子情的根基在哪里。这种想当然不仅在主角方,反派方也一样。

  姜皓文扮演的反派,全片几乎没什么描写,出场即散场,他的全部作案的动机就围绕着一句“你不知道一个父亲,都能为自己的孩子做出些什么”的无力说辞。观众既对反派憎恶不起来,又对父亲的愤怒无法同情。

  不仅如此,《误杀2》还丢了影迷的浪漫。《误杀1》的主角通过看电影来自救,有多处迷影梗的致敬,而《误杀2》把主角设置为一位编剧,一度暗示主角的故事很可能是虚构的,预告片给观众一种《无双》的感觉。到头来只是虚晃一枪,主角的编剧身份是个没有物尽其用的设定。结局看似大梦一场的彩蛋,更像是亡羊补牢。

  《误杀2》的差评源于一系列的期待落空,珠玉在前,木椟在后。本片更像是一次买椟还珠。“误杀”确实存在,只不过真正被“误杀”的,是观众。

  被误解,是影评人的宿命

  记者 刘益帆

  还记得《乐队的夏天》的乐评人吗?各种争议性言论频出,成功给节目制造了话题,几位心直口快的乐评人,让节目数次冲上热搜。《乐队的夏天》给所有综艺节目一个启示:邀请KOL担任节目的专业点评,是一种省力省钱的手段。

  前段时间热播的真人秀《导演请指教》做了个很好的示范,整个节目的重点不是参赛选手导演的影片,而是点评环节。影评人和导演争,和观众争,和明星争,最后发展到和同行争。节目刚开播,影评人罗罔极以一篇《看完这综艺,我不想当影评人》,批判了参与节目的部分影评人,言辞犀利地称他们“无时不在表达一种高高在上,和对‘审美异己’的贬低与歧视。”

  但时隔一个月,他出现在同类型的竞品节目《开拍吧》,在节目中批评导演易小星的作品《谁拿走了我的外卖》不真实,称该片无道有术,可真实是什么?道和术分别指什么?他没解释。这种似是而非的语言,给人一种故意标新立异的错觉。他的微博招来了大量谩骂,新的一波争执在戏外开始。影评人成了节目组的话题提供者和观众嫌弃的对象。

  与其说是节目有意这么做,不如说只是通过剪辑,巧妙顺应了大众对影评人的看法。在这个谁都是评论家的时代,谁都没资格高人一等地教育别人。行业内影评人收红包写推广的内幕,早已是行业共识,其权威受损不怪观众。

  无论哪一个行业,资本对从业者都是一种诱惑。大环境没法让影评人靠写作糊口,影评人只能挂靠在大机构,最终被千丝万缕的商业利益规训。全职影评人无法做到真正的独立,是不争的事实。如今影评人出现在综艺上,一定程度上已经帮补了生计。如此更应该坚守自己的标准,敢于大放厥词。就像《开拍吧》所言,影评人和导演其实是共生关系。

  历史上有太多优秀电影被影评人拯救。比如影史经典《肖申克的救赎》,当年首轮上映,全球票房才1600万美元,但在影评人不厌其烦的推荐下,其优秀慢慢被后来的观众意识到,该片至今仍是IMDb排名第一的电影。好电影迟早会被观众发掘,影评人只是早一步发现其中的闪光之处。影评人也会误判,他们必须不断精进业务水平,才能减少误判的发生。只有当他们肯捍卫高标准,才能让他们的身份有存在的价值。《导演请指教》和《开拍吧》的意义正在于让影评人走到幕前,给自己的价值做证明和辩护。

  迎合还是说真话,这是影评人坚守专业操守的体现。沉冤得雪还是加深误解,这些都是影评人必须承受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