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中央环保督察组点名贵州毕节污水处理不力

日超五千吨生活污水 直排溶洞污染地下水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宋凌燕 12-27 01:40

  纳雍县第二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直排旮旯河。

  大方县生活污水处理厂西侧大量生活污水流淌。

  大方县城区生活污水通过沟渠违法排入溶洞。

  12月16日,生态环境部公布第二轮第五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的第一批典型案例。第二督察组在贵州省发现,毕节市及有关县区普遍存在生活污水直排问题。毕节市主城区七星关区有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贯穿城区的白甫河,现场检查时瞬时流量高达870吨/小时;大方县仅城南片区每天就有约5000吨生活污水经排污沟进入溶洞;纳雍县旮旯河岸边有多条污水带喷涌而下,面对群众意见,当地政府说一套做一套……毕节市位于川滇黔三省交界,是乌江、北盘江、赤水河发源地,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境内地质结构复杂,岩溶地貌典型。督察组认为,污水直排给当地生态系统和地下水造成严重影响。

  问题1 污水外排

  污水处理工程4年未建成 3条排污沟渠直通溶洞

  截至2020年年底,毕节市县城以上城镇人口170万,城镇生活污水产生量约27万吨/天。督察发现,毕节市污水直排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大方县、七星关区、纳雍县等县区问题尤为突出。

  据督察组调查,毕节市大方县城生活污水产生量约为2.8万吨/天,但实际处理能力仅1.4万吨/天,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严重不足。

  《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大方县污水处理三期工程应于2017年内完成建设。但大方县不作为、慢作为,直至2021年初才启动相关工作,工程至今尚未建成投运。该县2013年起重点建设的城南片区居住人口超过3万,一直没有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群众反映强烈。

  督察人员在现场发现,由于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大方县大量城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外排。更为恶劣的是,当地还通过3条排污沟渠将污水违法排入附近溶洞,对独特的岩溶生态系统和地下水造成严重影响。

  其中,仅城南片区每天就有约5000吨生活污水经排污沟进入溶洞。监测结果显示,该排污沟内污水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分别高达279毫克/升、26.4毫克/升,分别超地表水Ⅲ类标准13倍和25倍。

  问题2 管网病害

  生活污水溢流入河 瞬时流量高达870吨/小时

  七星关区是毕节市主城区,常住人口46.6万,日供水11.8万吨,已建成污水处理能力16.5万吨/天。由于污水收集处理体系规划建设不系统、不科学,雨污分流改造不彻底,加上日常巡查维护不到位,管网病害情况较为普遍,大量河水或雨水混入污水管网,导致污水收集量远超现有处理能力,而当地对此重视不够、研究不深、办法不多,大量生活污水长期溢流。

  督察发现,七星关区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通过毕节市第二污水处理厂溢流口直接排入贯穿城区的白甫河,现场检查时瞬时流量高达870吨/小时,对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监测结果显示,白甫河进入七星关城区前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浓度分别为7毫克/升、0.122毫克/升、0.033毫克/升,水质为Ⅱ类;流经城区后,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浓度大幅上升至166毫克/升、5.69毫克/升、0.87毫克/升,水质恶化为劣Ⅴ类。

  问题3 整改不力

  县政府敷衍应付未整改 岸边污水带喷涌现象依旧

  在毕节市纳雍县,城区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问题十分突出,大量生活污水长期直排旮旯河,并在旮旯河岸边山体形成多条污水带喷涌而下,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虽然该县于2017年4月制定印发了旮旯河污染治理方案,明确提出要在2018年12月底前彻底解决旮旯河污染问题,但实际上说一套做一套,并未采取实质性整改举措。

  2021年6月,贵州省生态环境问题警示片曝光该问题后,当地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2021年9月,生态环境部现场检查指出问题后,当地才“临时抱佛脚”,紧急启动相关工作,但效果并不明显。

  此次督察发现,旮旯河岸边污水带喷涌现象依旧。仅县城第二污水处理厂溢流口每天就有约2000吨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旮旯河,监测结果显示,溢流口污水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分别为371毫克/升、61.6毫克/升。经对一处溢流污水与地表水汇合处的水质进行监测,结果显示,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分别为81毫克/升、4.4毫克/升,水质为劣Ⅴ类。

  督察组指出,毕节市及有关县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认识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工作不扎实,长期对辖区内城镇生活污水直排问题不重视、推进整改不力,导致有关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督察组将进一步调查核实有关情况。

  

  采写:南都记者 宋凌燕 

  督察组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