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中国第一代滑雪医生:背15公斤装备 4分钟滑到伤员身边

急救、滑雪、英语都要学,两个分队共90人,已培训3年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王凡 12-28 03:32

  随着冬奥脚步临近,运动员将在赛场上书写他们的故事,而有一群特殊的人同样也将迎来“终极大考”,为此他们已经筹备了近3年。他们就是“北京冬奥滑雪医疗保障梦之队”。  2015年7月,申办冬奥会成功后,应国际雪联要求,北京冬奥组委决定培养一批中国自己的滑雪医生。2019年初,集结号吹响,北京、河北两地的十多家医院抽调相关临床人员,组建了“北京冬奥滑雪医疗保障梦之队”。三年过去了,这支“梦之队”已经成为本届冬奥会一份宝贵财富。近日,两位第一批进入“梦之队”的滑雪医生分享了这三年摸着石头过河的体验。

  谈培训

  负责赛道医疗保障

  南都:能否谈谈各自的入队经历?

  李亚洲:我来自河北大学第三医院,是北京冬奥滑雪医疗保障队梦之队的队长,专业是小儿骨科。我本身有一定滑雪基础,在“梦之队”成立之初就进入了。作为队长,我负责所有队员的训练安排,包括场地急救医疗技术培训、滑雪技术培训、队员的衣食住行的一系列沟通等。

  丛刚:我是河北省张家口市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感染科医生,也是2019年第一批进入“梦之队”的滑雪医生。

  南都:“梦之队”目前有多少人?

  李亚洲:中国自申办冬奥会成功后开始筹备建立中国第一支滑雪医生队伍。从2019年初正式成立开始,给了我们3-4个雪季的训练时间。冬奥滑雪医生有两个分队,一个是高山队,负责北京延庆高山滑雪,有50名队员;我们隶属云顶队,由来自河北和北京籍的医务人员组成,负责崇礼云顶滑雪公园的赛道医疗保障,包括空中技巧、雪上技巧、U型场地、平行大回转、坡面障碍技巧等项目,一共40位滑雪医生。


  救援需要专业滑行技巧

  南都:会滑雪懂医术就能当好滑雪医生吗?冬奥会赛场给医生提出了怎样的特殊要求?

  李亚洲:我们团队的医生虽然都会滑雪,但真正的救援需要专业的滑行技巧,我们更多的是横滑降、斜滑降和犁式滑行。和大家想象中追求速度、美观不同,我们在快速的同时更追求稳定和安全。

  除了滑雪技巧侧重点不同,在急救技术不一样,但在低温(零下20-30摄氏度)、大风的雪地坡道上穿着滑雪装备去做这些很困难了,可以说都需要重新系统地学习。

  丛刚:和此前的工作内容差别非常大。雪地救援我们叫院前急救,没有了熟悉、固定的环境,气候地形不一样,周围可以利用进行救治和转运的资源也不一样。

  南都:谁来给你们培训?怎么培训?

  李亚洲:我们主要分为医疗急救技术、滑雪技术、英语等几部分的培训。

  在医疗急救技术方面,北京120急救中心为滑雪医生团队提供“从头到脚”的国际标准全科医疗急救技术培训,他们的培训经验很丰富。

  在滑雪培训方面,国家投入了很大财力物力,负责给我们培训的都是加拿大滑雪三级教练。我们滑雪医生团队大多考了加拿大一级证,个别考上了二、三级证。

  丛刚:在语言方面,冬奥组委给我们每个人报了英孚英语培训课程,以听说为主,最低要求是我们每个人要完成16个单元的课程。此外我们医院也很重视,专门聘请了新东方的老师授课。我们还有专门的学习教材,叫做《2022冬奥会雪上运动医护人员英语教程》,模拟各种运动员受伤的情景,包括怎么问诊、怎么判断伤情、怎么跟运动员交流等。

  谈救援

  从通知到抵达伤员身边,不超4分钟

  南都:滑雪医生有一个4分钟的到达时间,指的是什么?

  李亚洲:4分钟之内需要进行一系列动作。首先从运动员受伤,NTO(国内技术官员)要判断受伤运动员能否在5秒之内自行起身,如果不能,根据伤情手台通知竞赛长,由RD(国际雪联竞赛主任)和竞赛长下达停止比赛命令,NTO举起黄旗,引导所有运动员停止移动,然后通知滑雪医生赛道组长下达救援命令。

  作为调度组长,我需要快速反应确认运动员受伤的段位靠近哪个FOP医疗救援点,通知最近的滑雪医生快速进场,对受伤运动员进行验伤,整个过程加起来是4分钟。

  从这次测试赛看,从滑雪医生收到命令到抵达受伤运动员身边只需不到半分钟。

  我们的目标一是救治伤员,二是清空赛道

  南都:你在赛场上负责什么?

  李亚洲:就像这次雪地追逐世界杯比赛,我需要时刻盯着运动员的大致抵达区域,听着NTO的通讯手台(一半多的赛道都是盲区)。赛道上分布有7个FOP医疗点(比赛场地医疗点),每一个点位有两个滑雪医生。一旦有伤情我要判定哪一段出现问题,调派哪个点位救援最为迅速。当然,这个“最近”是说找最靠近的上方点位滑下去,从下爬上去时间就太久了。

  除了滑雪医生,各点位还配有两个雪场巡逻队员。滑雪医生找到伤员后会先验伤,报告山下医疗站做准备,同时进行包扎止血、颈托固定等针对性操作,不能走的话需要把伤员固定在担架上抬到救护船。

  巡逻队员会拉着救护船把受伤运动员送到医疗站,再进行进一步验伤和诊治。因为医疗站也没有大型设备比如拍片、核磁等,在把伤员生命体征控制好后再通过救护车转运到北医三院崇礼院区。最严重的四级损伤,那就需要启动直升机救援,用最快速的方式和死神赛跑。

  我们的目的第一是救治伤员,第二是清空赛道。因为国际赛事都是全球直播,尽快恢复比赛也是其中一个目标,总结起来就是“4分钟救援到位,10分钟清场”。

  谈伤情

  判断伤情全靠听诊器加一双手

  南都:滑雪医生如何在雪场上判断伤情?

  李亚洲:我们在雪场上判断伤情,基本没有任何检查手段,只能靠一个听诊器和一双手,首先观察伤员的意识和生命体征,同时观察身体有无出血,肢体有无畸形等,根据这些分为4级:1级是轻伤,运动员摔倒了自己能爬起来自己滑行下去;2级3级是重度损伤,比如出现骨折、脑外伤、意识有些模糊等情况,这需要用救护船把伤员带走救治;4级就危及到生命了,比如出现一些大出血和重度的颅脑损伤,这时候我们要抢救生命,必要的话要启动直升机救援了。

  滑雪医生数量有限,救治完伤员后需要迅速归位,保障恢复的比赛。


  15公斤救援包里带着绷带、夹板等

  南都:每位滑雪医生都背着15公斤的救援包,里面有什么?

  丛刚:我们把最用得着的东西放在背包里,使用几率相对小或体积大的东西,比如1.8米长的脊柱板,我们就放在巡逻队员的救治船里边。

  背包里最常用的是外伤相关的,像止血绷带、弹力绷带,四肢骨折用的夹板,颈椎损伤用的颈托,骨盆骨折用的骨盆带,口咽通气管和负压吸引装置。

  谈压力

  最怕扎堆受伤、高难度赛道和交流不畅

  南都:整个救援的过程中压力最大的地方是什么?

  李亚洲:我们是第一批滑雪救援医生,虽然已经磨炼了3年,但真正参与赛事保障还是比较少的。我觉得压力最大的就是两类情况。

  第一类是多发损伤,像障碍追逐(Ski Cross,是自由式滑雪中唯一的竞速类项目,选手四人一组出发,比拼谁先到达终点),最多会出现4名运动员损伤。我们就7个点位,如果运动员在二号点位出现4个运动员损伤怎么办?这是我最着急的。滑雪医生从上滑下来十几二十秒就到了,从下往上爬,一两百米可能要20分钟,我们的预备方案就是调雪地摩托车从下往上拉滑雪医生。

  第二是个别赛道救援难度非常大,比如雪上技巧(Mogul比赛场地一般建在陡峭的斜坡上,这种雪丘地形也叫“滑蘑菇”)坡度能三四十度,很多经验丰富的巡逻队员滑起来难度都很大,我们往下转运运动员很困难。

  第三是防疫问题,队员们进行救援工作时难免要近距离接触,如何避免交叉感染是又一个挑战。

  丛刚:对我来说压力最大的就是运动员在赛道上受伤位置不一样。有时候挂在网上,有时候坡度很陡,加上不少外国运动员身高很高,体重很大,我们一个点位的医务人员加巡逻队员转运起来有难度。

  再就是语言交流有一定压力。虽然我们接受了语言培训,也担心遇到英语说得不好或者非英语国家的人,交流起来会有一些问题。


  谈方案

  两支队伍救援方案不同

  救援目标:第一是救治伤员,第二是清空赛道。 

  救援速度:从发现运动员受伤,医疗队要4分钟到位救援,10分钟清场,救援工作争分夺秒。

  南都:滑雪医生的救援方案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

  丛刚:我们参照了ITLS(国际创伤生命支持)的救援流程,比如环境判断、初步印象、初步验伤、体格检查等都是有规范流程的。但这不是只针对雪道救援,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改良。到了冬奥会赛时,我们救援要考虑现场给运动员处理到什么程度,把通讯的流程、时间的把控等因素都融入到救援方案中综合考量,经过全体滑雪医生很多轮讨论后才敲定救援方案。

  李亚洲:根据不同的赛道、不同的赛事选择不同的救援方案。

  云顶队和延庆高山队的救援方案略有区别。延庆高山滑雪的场地更陡更恶劣,像速降(高山滑雪中速度最快、距离最长,也是最危险的项目,被称为雪上的“百米大战”)最快时速达到130公里,救援方案是让滑雪技术更好、更熟练的巡逻队员先下,尽最快速度到达运动员身边查看伤情,再通报滑雪医生视情况处理。

  张家口云顶赛区的障碍追逐等项目的坡面对滑雪医生没难度,所以有运动员受伤会第一时间通知滑雪医生,缩减救援时间。

  救援经验是宝贵的冬奥财富

  南都:有没有参考欧美的救援经验?

  李亚洲:我们此前和国外滑雪医生、竞赛官员进行了沟通,他们说掌握两个基本原则就行,国际上对此也没有一个统一标准。

  每个国家有各自不同的情况。中国在医疗保障方面以医生为主。本次世界杯比赛出现了应急情况,我们的滑雪医生迅速进行了处置,国际雪联竞赛官员非常满意,他觉得我们的水准、级别更高,因为每次都是专业医生进行处置。

  丛刚:对于一些办过冬奥会的国家来说,这些属于他们的冬奥遗产,不会原封不动把现成的内部资料给我们用,需要我们自己摸索。

  南都:冬奥会结束后“梦之队”有何规划,会不会接着在国内培养滑雪医生队伍?

  丛刚:“梦之队”作为中国第一代滑雪医生队伍,对于中国以后举办大型冰雪运动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积累了很多经验,以后再有专业大型赛事,无论是直接上场保障还是培养下一批专业队员都游刃有余。前面的人把路走出来了,后面的人就能走得更快更好了,滑雪医生这项工作或者岗位再往下传承就容易多了。

  科普

  滑雪医生是干什么的?  
  他们是身怀滑雪技能,从各个专科抽调来的医务工作者,升级成具备高山雪地救援能力的滑雪医生。不仅要求滑雪流畅,还要安全抵达,迅速救治。
  采写:南都记者 王凡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