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海上风电 绿色石化 “粤海粮仓”等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广东阳江沙扒海上风电项目,该项目总装机容量1700MW。 通讯员 李志杰 摄
广东海域辽阔,因海而兴,海洋经济产业占比举足轻重。近日,广东省政府官网发布了《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继续保持全国首位,建成海洋高端产业集聚、海洋科技创新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合作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四类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10个,打造5个千亿级以上的海洋产业集群。
未来5年,广东将建立起海洋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自然保护地面积将达49万公顷。广东还将建成2个省级及以上海洋综合试验场,3个海洋科普与教育基地,3个海洋博物馆。
A
陆海统筹
“一核、两极、三带、四区”空间布局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五年,广东将推动陆海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一核、两极、三带、四区”的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布局。
提升珠三角核心区发展能级
着力提升珠三角核心区发展能级。依托深港、广佛、珠澳极点和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
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为载体,共同建设高端现代海洋产业基地。
推动广州打造世界海洋创新之都,构建江海联动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带,形成海洋科技创新和综合管理与公共服务高地。
支持深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中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先行先试,建设“蛇口—前海—海洋新城—光明”西部海洋科技创新走廊和“盐田—大鹏—深汕”东部向海发展走廊,吸引更多国际组织和机构落户,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突出双城联动、强化多点支撑,加强广州、深圳重大涉海产业、基础设施、平台和政策对接,推动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支持珠海、惠州、东莞、中山和江门,争创各具特色的现代海洋城市。
东西两翼海洋经济发展极
以汕头、湛江省域副中心建设为引领,加快打造东西两翼海洋经济发展极,统筹涉海基础设施建设、海洋产业布局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粤港澳大湾区串珠成链,形成世界级沿海经济带。
三大海洋保护开发带
未来5年,广东还将依托不同海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开发潜力,由近及远、梯次开发,统筹开发海岸带、近海海域经济带和深远海海域经济带,形成各具特色的三大海洋保护开发带。
四类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建设海洋高端产业集聚示范区、海洋科技创新引领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合作示范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四类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围绕临海绿色石化、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上风电、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广东将打造2-3个海洋高端产业集聚示范区。
B
抢占先机
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
以打造海洋产业集群为抓手,广东将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构筑广东产业体系新支柱。
重点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广东将培育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不断突破关键技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引导产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
海上风电产业集群
打造海上风电产业集群,推动海上风电项目规模化开发,力争到2025年底累计建成投产装机容量达到1800万千瓦;加快建设阳江、粤东海上风电产业基地,力争到2025年全省风电整机制造年产能达到900台(套)。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打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增强高端海工装备研发、设计和建造能力,加快向中高端海工产品和项目总承包转型,加快形成产值超千亿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海洋旅游产业集群
未来五年,广东还要加快海洋服务业提档升级,加快“海洋—海岛—海岸”旅游立体开发,形成产值超千亿元的海洋旅游产业集群。
开发南海油气资源
广东还将推进央地合作开发南海油气资源,加快形成产值超千亿元的海洋油气化工产业集群。吸引国际大型油服企业在广东设立区域总部。打造以广州、惠州、湛江、茂名和揭阳等为核心的沿海石化产业带,形成“一带、两翼、五基地、多园区协同发展”特色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实施质量品牌建设工程,打造一批品牌响、质量优、效益高的石化产品。
建设“粤海粮仓”
高质量建设“粤海粮仓”,布局珠三角沿海和粤东粤西两翼深水网箱产业集聚区、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加快形成产值超千亿元的海洋渔业产业集群。聚焦种业“卡脖子”关键问题,实施“粤种强芯”工程,实现建设水产种业强省目标。
C
绿色低碳
探索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绿色”“低碳”是《规划》的另一组关键词。《规划》提到,提升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探索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参与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促进海洋经济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构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体系
在高水平保护与修复海洋自然资源方面,广东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整合以珍稀物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地,保护野生动物及其重要栖息地,保护、恢复和改善野生动物生存环境。
“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
持续开展“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加强生态环境修复效果监测评估,重点实施海岸线整治修复、魅力沙滩打造、海堤生态化、滨海湿地恢复以及美丽海湾建设等“五大工程”。通过探索赋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资源产权等激励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生态修复领域。
健全无居民海岛使用权招拍挂制度
在高效率利用海洋自然资源方面,持续推进海洋资源科学配置,建立和培育海洋资源产权交易市场,完善全民所有海洋资源资产出让、租赁、作价出资政策。
健全海砂、无居民海岛和养殖用海等海洋资源使用权招拍挂制度。
强化海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范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秩序。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新增围填海。
实施海洋资源差别化有偿使用
节约集约利用海洋资源。实施海洋资源差别化有偿使用,通过价格杠杆约束粗放利用,激励节约集约使用海洋资源。
关注
广东海洋生产总值为何连续26年全国居首?
可燃冰开发、海上科考……科技创新是发展强劲动力
2020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17245亿元,连续26年居全国首位。今年6月8日,广东省正式发布《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1)》,并首次发布《2021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指数》,客观反映了全省海洋经济发展成效。
广东海洋生产总值为何能连续26年全国居首?广东海洋科技创新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效果明显增强,成为推动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在可燃冰开发等方面科技攻关
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改革开放以后,广东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水产种苗繁育技术、深水网箱技术及可燃冰开采等方面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
强化海洋资源摸底调查
广东积极开展海岸带及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和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等近海资源调查,不断拓展远洋科考,对太平洋中部海域、贝劳海域等的气象、水文、海洋物理、海洋生物等方面开展综合调研。
在南海北部大陆架外海多次组织开展系列海洋渔业专项调查,加强南海海域地质、气象、水文、生物、油气等资源的调查摸底,开展南沙群岛海域珊瑚礁鱼类资源的专项调查。
2019年,广东完成全省14个沿海地级以上市海岸线外业测量和内业处理工作,累计完成海岸线测量总长度约5800公里,其中,大陆岸线测量长度约4300公里,有居民海岛岸线测量长度约1500公里,测量总长度居全国第一。
搭建起南海海洋预报网
在强化海洋资源摸底调查的同时,广东省逐步建立起海洋污染监测、海洋气象灾害预报机制,搭建起了南海海洋预报网,定期发布广东省海洋灾害公报,为更有计划、更安全地开发海洋保驾护航。
支持海洋六大产业领域创新发展
党的十九大以来,广东海洋科技发展重心开始由“科学技术”向“科技创新”的转变。2018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海工装备、海洋生物、海上风电等海洋产业,推进南海油气开采。广东省财政也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生物、海工装备、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务等海洋六大产业领域创新发展,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
其中,在海上风电领域,截至2020年,广东全省海上风电项目完成投资约645亿元,新增海上风电投资额572.4亿元,在建装机总容量达808万千瓦。
广东海洋创新联盟成立
广东还是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大省,信息产业基础雄厚。截至2019年底,全省从事海洋电子设备制造与信息服务活动的涉海单位超过1500家,全年新注册企业约80家。全省超过90%的海洋电子信息企业集聚在珠三角地区。
广东积极建设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和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在国家的支持下,先后开展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海洋生物产业园区的建设,并积极建设海洋产业核心创新平台、涉海省实验室和海洋科技大数据平台,成立全国首个省级层面的创新联盟——广东海洋创新联盟,为全省海洋产业快速发展注入新动能。
数说
广东的海特色非常鲜明,可以用五组词来概括:海域辽阔,岸线漫长,滩涂广布,港湾优良,岛屿众多。
海域辽阔
广东的海域面积41.9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地面积的2.3倍,仅次于海南,居全国第二。
岸线
漫长
广东大陆海岸线东起与福建省交界的大埕湾湾头东界区,西至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的英罗港洗米河口,全长4114.3千米,位居全国首位,大约是全国大陆岸线长度的五分之一。
滩涂广布
广东滩涂面积2114.33平方千米,其中沿海滩涂面积1717.33平方千米。滩涂、浅海可养殖面积达8360平方千米,占全国的32.2%,是全国重要的海洋渔业生产基地。
港湾优良
广东拥有大小海湾510多个,其中适宜建港的海湾有200多个。
岛屿众多
广东有海岛1963个,居全国第三,其中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759个,总面积1472平方千米。广东有一个四面环海的海岛县——汕头南澳县,像这样的海岛县全国也非常少。
沿海14市(广州、深圳、珠海、惠州、东莞、中山、江门、汕头、汕尾、潮州、揭阳、湛江、茂名和阳江)以不到全省47%的土地,承载了74%的常住人口,创造了88%的生产总值。
知多D
“十四五”期间,形成海上风电、海洋油气化工、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旅游以及现代海洋渔业等五个千亿级以上海洋产业集群。
统筹 易福红
采写:南都记者 黄姝伦 南方日报记者 黄叙浩 通讯员 段珍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