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雪20年的专家揭秘冬奥造雪:自然雪易老化,人造雪更能保证数量和质量
着陆坡造雪像“撒胡椒面”储备3万吨水4吨盐应对融化

张家口冬奥赛场的造雪机器正在工作。

魏庆华
奥运赛场好的雪质如何保证?人造雪和自然降雪有啥区别?出现极端天气会对造雪有啥影响?高温融雪了怎么办?
直接影响赛道雪质的就是魏庆华所在的山地运行团队。魏庆华是张家口古杨树场馆群山地运行经理,有着近20年的造雪经验,是个不折不扣的造雪专家。有关冬奥雪质的秘密,他都有答案。
冬奥赛场为何要使用人造雪?
人造雪是“冰粒”,自然雪容易老化
“你能看到自然降下的鹅毛大雪,但你不会看到人造的鹅毛大雪。”魏庆华说,人造雪和自然雪差异较大。
人造雪是“冰粒”,造雪是水经过高压雾化喷出来,遇冷飘落然后结晶的过程,如果站在机器旁边,能感受到小冰粒啪啪啪掉到身上,硬度相对更高。天然雪经过两周或者更长时间就会老化成类似砂糖状、颗粒疏松的结构。
为了保证雪的数量和质量,即使在降雪量大的海洋性气候带举办奥运赛事,也会使用人工降雪。
冬奥赛场好的雪质如何保证?
地表水先进沉沙池、净化池,最后进入造雪系统
据魏庆华介绍,冬季两项的造雪工作总体持续了6周,目前所有赛道的基础造雪工作已经全部完成。造雪面积约12.5万平方米,用水约6万吨。一吨水能转化成多少雪呢?魏庆华说,一般情况下,水雪转化比是1:1.7,也就是一吨水能造出1.7立方米的雪。
人工造雪除了用于赛道,还有景观。“好的雪质意味着要好的水质。”魏庆华说,为了给奥运赛场造出洁白的好雪,地表径流进入蓄水池之前,会先进入一个沉沙池,接着进入3500立方米的净化池进行过滤,最后再进入造雪系统。
9种型号的雪怎么挑,用哪种?
尽可能使用3号雪和4号雪,保存时间长
魏庆华表示,造雪团队用的是意大利天然冰造雪系统,这一系统在全球占有率为60%,品质过硬,造雪终端使用的是TF10雪炮。冬季两项的造雪工作启动6周,最多的时候场地投入26台造雪机同时作业,保证较高产雪量。
据他介绍,造雪机有个特点。“它有9种型号的雪,1号到9号,号越小,雪质越好,就是粉雪,到9号雪就比较湿。场地上我们绝大部分时间用的是3号雪。”挑选哪个型号的雪跟温度有关。白天温度高,就使用小号的雪,含水量少,出雪量也较少。
一般来说,如果雪的含水量过高,硬度也越高。“我们尽可能使用3号雪和4号雪,保存时间长,能保证赛时有一个好的雪质。”他说。
雪如果融化了怎么办?
用3万吨水储备造雪,并准备撒盐硬化雪质
每年2-3月,北京和张家口都是冬春季节转换季,这给造雪带来哪些挑战?
“我在这里工作了19年,一般2月份张家口的雪场温度比较适宜,风也不大,滑雪体验较好,进入3月份后会有大量融化。非常年份还会出现几十年一遇的高温融雪和逆温现象。”魏庆华说,“天的事我们说了不算,那我们就增加一个确定性。”
因此,在基础造雪完成之后,山地运行团队的任务并没有结束,他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储备造雪。“我们大概要用3万吨水储备造雪,雪量约为5.6万立方米,尤其是对3月份开始的冬残奥场地,进行多个点位的储存。”
应对高温天气,除了储备雪,还有盐。撒盐主要是为了硬化雪质,团队准备了撒盐机,并购置了4吨大粒、中粒、小粒的盐,应对高温融雪处置的特殊情况。
魏庆华称,由于冬季两项的赛场60%以上都是向阳面,而背阴面和向阳面的雪区可以有1个月的差异,山地云顶团队加大了造雪厚度,比如越野滑雪场地的平均雪厚60厘米,那在冬季两项的赛道上,雪的厚度设定为80厘米,多的20厘米就是考虑到赛程长,且向阳面多的问题。
不同项目造雪方案有何不同?
造雪要先清理自然雪并控制湿度
古杨树场馆群包括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和国家冬季两项中心。不同雪上项目的造雪方案有很大不同。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的造雪量不大,但工作要求很高。比如,它有一个地方坡度为33.6度,下面是人工草皮,在这个地方造雪讲究精耕细作,不然一不小心雪就向下滑脱了。
造雪之前,首先要清理干净自然降雪,光这一过程就用了10天。“如果不清理干净自然雪,人工雪和自然雪在一起就成了‘两层皮’。”就像包饺子把“补面”放多了,根本捏不到一起。
在冬季两项赛道,随处可见一个又一个“雪包”,这是先造雪成堆,然后在雪道上摊铺开。
而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着陆坡上造雪这样则不行,要“用撒胡椒面儿的手法”均匀地造雪。除了“撒胡椒面”,还要注意湿度的控制。和冬季两项大部分使用3号雪相比,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需要使用5号、6号湿度较大的雪。
据介绍,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着陆坡造雪厚度为45厘米,分为三个层次:基层、中层、表层。“雪质要考虑到底下要更湿一些,含水量多,能和下面的雪更好地冻结在一起,而表层的雪质需要含水量较少,保证有一定疏松度又平整。”魏庆华解释说。
造雪团队和蜡师有何关系?
蜡师要提前掌握温度湿度,探测好雪质
12月28日,南都记者来到国家冬季两项中心,这里位于张家口奥林匹克体育公园东北侧山谷,山谷整体东高西低,赛道依托自然地形设置。12月28日至31日,约有8个国家(地区)奥委会约30名蜡师来到张家口国家冬季两项中心进行雪蜡测试,提前探测雪质。
在滑雪运动中,打蜡师是一个技术要求非常高的工作,被看作是滑雪运动员背后的“影子功臣”。
一般来说,可以把为运动员的雪具打蜡看作是涂上一层润滑剂,保证雪板和雪面之间摩擦系数变得更小。这项工作有多重要?打蜡师的工作可以帮助滑雪运动员提高5%-10%的成绩。
打蜡和造雪团队的关系很紧密。“蜡师来到这里,要提前掌握我们的海拔高度、温度湿度,探测好这里的雪质。”蜡师将根据不同的雪温和雪质,挑选滑雪蜡类型。
这也是为什么魏庆华说“不到万不得已,我们不会临时造雪”。新鲜雪和老雪的结构不一样,届时雪质将发生改变,蜡师的工作也会随之调整。
此次雪蜡测试期间,山地云顶团队也派出专门的协调员进入蜡师团队工作,交流雪的相关参数,吸取一些意见为后面的优化提升作准备。
比赛用水会影响居民生活吗?
造雪主要靠蓄水池,用水量不到这个区域的1%
早在北京冬奥会申办时,一个问题就被提出:崇礼地区缺水,如何做到赛事用水和居民生产生活用水不起冲突?
魏庆华表示,目前造雪的用水主要靠的是20万吨的蓄水池,把地表径流和天然降水蓄存起来,用作造雪,“这些水只占这个区域连1%都不到的量。”
此外,冬季两项区域还有5个景观湖,蓄水量5万吨。雪季后期融化的雪水会有一部分通过地下的管网重新回到蓄水池和景观湖中,除了考虑赛事用水外,蓄水池的水还用作绿化景观和农业灌溉,做到可持续利用。
面对面
中国造雪20年:从树林里背雪覆盖赛道,到自主研发造雪系统
魏庆华
张家口古杨树场馆群山地运行经理。黑龙江人,出生在张广才岭的林区,作家曲波笔下的林海雪原,是国内最早接触造雪工作的一批人之一。他见证了20年来中国造雪的变化:1996年,我国举办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把林子里的降雪用编织袋背出来再覆盖到雪道上,相当于“靠天吃饭”,现在,中国已经有了自主研发造雪机公司。
生在林海雪原,与冬奥结缘
南都:您是如何与冬奥结缘的?
魏庆华:我是黑龙江人,出生在张广才岭的林区,那里也是曲波笔下的林海雪原,可以说在冰天雪地中长大,我也酷爱滑雪运动。1992年我大学毕业到黑龙江亚布力滑雪场工作,一干就是10年。2001年我离开家乡,先后到北京南山雪场、张家口万龙雪场工作,直到后来到云顶乐园担任副总裁兼滑雪场总经理。
2011年,张家口云顶乐园参与到冬奥相关的准备工作中,我作为雪场总经理也在冬奥会雪上赛场的选址方面做了一些报告工作。从前期编写报告到后来的筹办,我都全程参与。到了2019年6月24日,我们的山地运行团队已经进入场馆第一线工作。
南都:您所在的造雪团队有多少人?
魏庆华:我们造雪团队目前是52人,不光有一流的设备,还有专业的人员。在过去的两个雪季的测试赛中,我们对造雪、维护都经受住了考验,保证能为冬奥会造出高品质的雪。
南都:山地运行团队还有一项工作内容是安全防护?
魏庆华:安全防护指的是在赛道的转弯下坡处,运动员有摔倒危险,我们要在一些地段设置必要的防护网和保护垫。
山地运行团队也会参与到突发情况的处理中。运动员摔伤后,我们在场地会辅助医疗保障队伍第一时间进行救助,造雪工会以雪地摩托车司机的角色参与到医疗团队的工作中。
从靠天吃饭到自主研发造雪机
南都:我国造雪技术历程是什么?
魏庆华:我刚开始参加工作的时候,雪场没有造雪系统,就是“靠天吃饭”。我还记得我们国家举办1996年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的时候,把林子里的降雪用编织袋背出来,再覆盖到雪道上。
我真正接触到造雪是2001年在北京南山雪场的时候,当时从奥地利的公司进口了一套整装的造雪系统,我全程参与了这一套系统的安装,第一次对造雪有了深入的了解。
我国也有研发造雪机的公司比如卡宾造雪机、河南诺泰克造雪机等,和此前相比取得了很大进步。
南都:国内在造雪系统上一直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原因是什么?
魏庆华:首先,在技术细节上,我们还要做相当多的功课,像水的雾化以及临界造雪、成雪质量等,还要继续追赶。
市场的需求和供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北京冬奥会举办后,市场的需求会更强烈,供给也相应跟进。现在我们国家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推广冰雪运动,包含室内已经有大大小小近800家雪场,特别是南方地区克服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让更多人接触到了滑雪项目。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王凡 部分由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