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出品
用“新”讲好每一个故事





电影榜
近年,主旋律电影深受观众的喜爱。特别是2021年,广东出品的主旋律电影在创新方面更是可圈可点。
在追求票房的商业市场,主旋律电影要叫好又叫座,通常不易。2021年,广东出品的主旋律电影已经不是以往的说教化叙事,在电影科技、镜头语言、剧情等方面有了全面创新。比如电影《中国医生》《点点星光》都是真实故事改编,以创新形式讲好了中国故事和广东故事。比如电影《白蛇传·情》和《雄狮少年》在剧情、技术上均实现了创新,让传统文化以现代创新的方式找到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主旋律艺术可以说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最强音。显然,这些创新的“广东出品”,正把主旋律电影变成主流电影。
《中国医生》
纪录片电影创新:
全景式记录真实事件
电影《中国医生》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的真实事件改编,全景式记录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抗疫感人故事。
这部片的创新在哪?足够真实足够贴近时代,甚至还有医护人员参演。医疗级片场里的建造包括医院楼道大厅、办公室等,都是严格按照1:1还原,而所有的医疗设备也都是真的。演医生很容易被诟病假演,演得不专业,但这部片子请了医学顾问团队,把医护人员真实的工作状态还原出来了。甚至,片子里还有真实的医护人员参演。
这个片子真实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看完电影都表示:“一直在挑剔这个电影有什么Bug,但是坚持了两个多小时基本没有找到。”
为此,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傅明根评价这部片子为现实主义的应景之作,“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主旋律电影,有现实主义的深度、温度和广度。《中国医生》对于电影界具有一定的产业意义,迄今为止,我还没看到过中国拍医生这样一种职业,拍得这么专业的电影,这是它的一个产业价值。我觉得《中国医生》可能为我们开创了对医生这样一个职业的全新认识。“
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中国医生》并没有让大伙儿感到失望,不仅讲好了一个故事,还把医护人员不为人知的一面展现了出来。它呈现的不仅仅是真实的抗疫过程,而是真正的白衣天使精神。
《白蛇传·情》
戏剧电影创新:
特效勾勒仙侠国风
电影《白蛇传·情》创新在哪?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黄天骥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很能说明问题。黄天骥认为,戏曲的审美观和电影的审美观是两套不同的审美观念,这两套不同的审美观念能结合,本身就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仙侠国风,唯美特效,《白蛇传·情》将传统粤剧进行了电影化的改编,让传统戏曲与现代技术完美融合,用全新方式呈现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可以说,《白蛇传·情》最创新的就是,大家公认的特效逼真、画面唯美。
电影《白蛇传·情》的出圈,再次佐证了传统艺术与年轻审美的结合大有可为。它的成功不仅仅是创了中国戏曲电影票房新纪录那么简单。作为粤剧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标杆之作,它对传统舞台艺术未来发展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这部电影的意义,正如黄天骥所言,“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的成功上映,也必然促使戏曲工作者将思考在舞台演出中如何进一步创新、如何把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和现实的审美观结合的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雄狮少年》
动画电影创新:
巧用国潮舞狮元素
少年成长是恒久能引起燃点的话题,同时也是考验功力的主题,市场上俗烂的青春片可证明这一点。《雄狮少年》讲述常见的少年成长故事,算是真诚地讲述了成长。
在题材上,《雄狮少年》一改《哪吒》等神话IP电影的取材方向,直接在地化地取用了国潮舞狮元素。而在技术上,《雄狮少年》也足够真诚,解决了动画界毛发制作的一大顶级难题,在电影的“狮王争霸”比赛情节中,现场汇集了几千个观众与上百头狮子,电影做到毛发根根可数。此外动画电影中粤式语境的重新开拓亦是值得一提的。在港产片黄金年代,港式文化早已复刻进许多电影观众人的记忆中。而《雄狮少年》的上映,可以看作粤式文化在粤语、饮食方式以外的再一次出现。无论是地理特征上的木棉花、巨大咸鱼、交错的鱼塘与村落,还是文化特征上的“广普”、舞狮、“下山虎”式祠堂、狮馆,都为广式文化做好了背书。
但电影却并不局限在两广地区内,它想将野心袭向所有人的心灵。主角从舞狮中的畏缩“病猫”成长为昂扬“雄狮”的过程,恰也是其从无从担当的自我走向更成熟自我的过程。电影展现这一过程的片段足够荡气回肠,但最终将结局复归平淡,实现了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于是,这成为了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结局,也是所有人都可以相信的成长,它虽因落地而真实,也确因真诚而够燃。
《拆弹专家2》
犯罪片创新:
多重反转回应“我是谁”
犯罪片一直是电影市场中的卖座电影,《拆弹专家2》在宣发阶段即明确了自己的犯罪片类型范畴。而在犯罪片类型传统中,枪战、爆炸、追车皆必不可少,《拆弹专家2》一一兑现。
电影故事的可读性亦很强,讲述的依然是警匪片中的旧母题:“我是谁”。于是,关于“我是谁”的叩问贯穿在了整部电影的全过程。开头一段舍己救人场面,凌乘风被建构成舍己救人的警队拆弹精英;戏点推进凌乘风因拆弹炸伤腿被边缘化,继而在公开场合捅破警队处理方式,此时凌乘风是愤懑、偏执的边缘人;走向极端加入恐怖组织,势要炸掉香港国际机场和青马大桥让全世界重来;凌乘风失忆后被植入记忆,以为自己是警队卧底,识破后却得知自己是一切恐怖的制造者,此时的他依然选择救大众。这样复杂的多重“我是谁”转化,极易看迷观众的眼。
整体剧情的反转再反转,无疑需要明了的叙事剪辑。在香港完成大部分后期制作的《拆弹专家2》明显吸收了香港电影工业的精华,它沿用了港产电影的凌厉剪辑法则,在快节奏推进中为观众展示了清楚的电影逻辑,所以在电影中,“我是谁”虽未给出明确回答,却也随着电影的剪辑推进给了观众一个回答的余地和方向。
《点点星光》
儿童片创新:
诗意镜头书写孩童想象
“现在跳绳队的孩子们看到我都要绕道走,怕再被‘抓’去拍电影。”在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礼上,《点点星光》总导演谢德炬调侃道。去年,改编自真实故事的《点点星光》获得了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项。
《点点星光》的故事改编自七星小学学生用“一根绳子改变命运”的经历。电影以跳绳队中几位孩童的生活和训练作为故事线,追踪跳绳队如何创造出可谓“奇迹”的赛果。但获得荣誉的过程并非电影的重点,事实上,小镇孩童两手间牵起的小小绳索,连接的可能是贫穷亦难限制的想象与坚韧。
电影用诗意的镜头语言展示了孩童的想象,队伍中有“高手”常指导队员“心中无绳”,独自一人时则抬头望天、对经过的飞机说话,孩童的老到与稚嫩语言背后透出的是留守儿童的早熟与孤寂;双胞胎兄弟起初因衣服与鞋子加入跳绳队,并决定得到衣物后就退队,但在队伍训练过程中,他们找到了温暖,也上了重要的人格课程,厘清了欺瞒这一行为的不真诚含义。跳绳队长常被家人催促尽快辍学打工,通过跳绳她为自己争取了更多的机会。
电影中最动人的场景莫过于孩童们赶早训练,摇着手电筒走在乡间小路上,教练凭借他们挥舞手电的方式分辨着每一个学生,并对身边的同事说:他们一闪一闪的,像不像天上的星星?这用坚韧和想象铸就的点点星光,也照亮着他们通向更远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