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加快推进绿色技术创新,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样本
绿色智慧出行减能耗“卖碳”护林农民增收入

2021年9月13日,广东阳江,即将运往目的地安装的风叶。广东明确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 南都拍客 徐瑶 摄
地铁日均客流量突破900万人次,广州打造绿色智慧公共交通出行。利用红树林固碳能力突出的特点,湛江打造全国首个蓝碳交易项目……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突出创新引领,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绿色技术创新,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突出协调发展,明确珠三角地区要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沿海经济带要加快形成新的绿色发展增长极,北部生态发展区要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样本;突出绿色低碳,明确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突出共建共享,明确要推动完善环境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万里碧道,深入推进美丽小城镇建设,构建绿色低碳高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美丽低碳宜居城乡。
湛江
保护修复红树林 打造全国首个蓝碳交易项目
红树林、海草床、盐沼并称为三大蓝碳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碳汇能力。其中,红树林的固碳能力尤为突出。因此,保护和修复红树林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是应对气候变化中“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重要内容。实现碳中和既是气候环境问题,也是经济发展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探索建立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西南部雷州半岛,呈带状散式分布,总面积约2万公顷,其中红树林面积达7228公顷,占全省79%、全国33%,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种类较多的自然保护区。
2020年3月,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发“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采用CDM方法学《退化红树林栖息地的造林和再造林》进行减排量(碳汇量)的计算。根据种植面积、物种、生物量和土壤碳汇量来估算,在保护区范围内依托麻章岭头岛退塘造林、湿地恢复工程等项目种植的380公顷红树林预计在2015年-2055年间产生16万吨二氧化碳减排量。
2021年4月,“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正式通过核证碳标准开发和管理组织Verra的评审,成为全球首个同时符合核证碳标准(VCS)和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CCB)的碳汇项目,是我国开发的首个蓝碳交易项目。
2021年6月,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简称“基金会”)与该项目开发方达成合作意向,共同签署了“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碳减排量转让协议,按66元/吨价格购买该项目签发的首笔5880吨二氧化碳减排量,用于抵消基金会日常工作和开展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同时,基金会利用社会资金平台,为湛江红树林保护区筹资780余万元,用于红树林保护、修复以及社区共建等工作,提升红树林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是推进蓝碳交易工作的一次成功探索,该项目通过发挥市场交易机制作用,实现了红树林资源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共赢的目标,为其他地区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推动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起到了示范作用。
汕尾
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优势 规划建设5个海上风电项目
汕尾市发展海上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优势,依托良好的电力能源产业基础,积极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能源电力清洁低碳转型和安全高效利用,助力全国全省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谋划 千万千瓦海上风电基地
根据《广东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2017-2030年)(修编)》,汕尾市规划建设的海上风电项目有5个,总装机容量500万千瓦,近海浅水区后湖海上风电场于2021年11月25日进入投产运营阶段,甲子一、甲子二海上风电场正在推进建设中,分别计划于2022年、2023年建成投产;近海深水区甲子三、碣石海上风电场正在推进各项前期工作,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建成投产。
后湖海上风电场项目规划装机容量50万千瓦,与燃煤电厂相比,按替代标准煤耗309g/kWh计算,每年可节省标煤消耗约46.02万吨,每年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122.44万吨、烟尘46.71吨、二氧化硫163.49吨、二氧化氮233.56吨。
甲子一海上风电场项目规划装机容量50万千瓦,与燃煤电厂相比,按替代标准煤耗309g/kWh计算,每年可节省标煤消耗约52.08万吨,每年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138.56万吨、烟尘52.86吨、二氧化硫185.02吨、二氧化氮264.32吨。
甲子二海上风电场项目规划装机容量40万千瓦,与燃煤电厂相比,按替代标准煤耗309g/kWh计算,每年可节省标煤消耗约41.93万吨,每年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111.54万吨、烟尘42.56吨、二氧化硫148.95吨、二氧化氮212.78吨。
此外,汕尾市谋划了千万千瓦海上风电基地,同步推动海洋渔业规模化养殖示范、海水制氢示范项目,目标是建成海上漂浮式机组研发、海工装备制造、海工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运营维护及冷链加工于一体的海洋能源全产业链。
发挥 核电清洁能源功效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加快构建清洁低碳能源系统提出了革命性要求。核电作为零碳排放的能源类型,具有能源转换效率高、发电高效稳定等优势,推进核电项目建设有助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汕尾市积极推进陆丰核电项目建设,其中陆丰核电5、6号机组未来建成投产后,每年将可减少528.3万吨标准煤使用量,相应分别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1384.1万吨、4.5万吨、3.9万吨,能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汕尾市提出,将切实发展好海上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力争建设成为广东省清洁能源基地之一,助力广东省能源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广州
推广纯电动公交和出租车 每年可节省超过25亿元
广州市积极打造绿色智慧公共交通出行服务体系,加快推动公共交通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目前,广州市新能源车辆的投入规模、推广数量和智能化应用水平在全球城市均位于前列。
打造 绿色智慧公共交通 出行服务体系
近年来,广州市常住人口和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多,公共交通出行客流不断攀升,全市公交日均客流量突破600万人次,地铁日均客流量突破900万人次,城市空气质量压力增加、交通拥堵加剧、能源消耗过大等问题愈发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广州市贯彻落实“优化交通能源结构,推进新能源、清洁能源应用”的要求,率先在公共交通领域淘汰高能耗、低效率的传统能源车辆,加快推进纯电动汽车的应用。
目前已累计推广应用纯电动公交车1.28万辆,纯电动出租车超过7.6万辆。按照此规模测算,纯电动公交和出租车可年均减少使用常规能源LPG 4.5亿升、LNG 3.65万吨、柴油1189万升以及汽油1479万升,折合81.6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当量约86.7万吨;百公里能耗总成本下降30%~60%,每年可节省超过25亿元;由于电动汽车结构的优化,还能在维护保养成本上每年节省超过0.8亿元。
此外,广州市还建设了充电桩超过2.5万个、出租车换电站通道35条,不但优化了城市充电桩布局,完善了充换电站等配套设施,还为全社会的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夯实基础,起到示范带动效应。
建成 全国载量最大城市级 统一公交调度系统
广州市以纯电动汽车为载体,大力发展智慧交通,通过科技创新手段优化公共交通出行服务,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建成集监管、服务、安全于一体的公交管理智能化体系,提高公交行业监管、智能服务管理、新能源车运行监测、车辆安全防碰撞及驾驶行为分析、公交视频智能化监控、公交客流分析等智能化水平,实现城市公交有序、高效、环保、安全运行。建成全市出租车行业监管和执法稽查平台,基于人工智能与卫星定位数据综合分析,对假冒出租车识别记录、分析出没规律、实现精准打击,有效提高交通运输执法效能。
完善企业运营机制,建成全国载量最大的城市级统一公交调度系统,支撑14000多辆公交车、1200多条公交线路、10个调度中心的安全管理和科学调度,每年承载23亿人次公交出行,有效提高车辆运营效率,公共汽车始发正点率为96.87%,中心城区公交平均通勤时间约30分钟,出租车全年营运里程利用率达到65%以上,倡导公共交通集约化出行,为城市交通节能减排作出贡献。创建广州智能公交示范线路,综合应用安全驾驶辅助、车载视频监控、人脸识别、车辆防碰撞、客流检测、司机健康监测等新技术,使公交车驾驶更安全、劳动强度降低,减少交通事故,提升服务水平。全面配置车载视频智能应用,通过人脸识别和行为记录,加强车辆与司机身份识别验证和服务监督,警示常见不规范运营行为,并可手机提交服务评价和投诉,保障乘客权益。数学建模分析预测运力供需,实现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南高铁站出租车科学调度,高峰期候乘不超过15分钟,全年服务1300多万人次旅客接驳换乘,实现运力调度良性循环。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实施出租车、网约车运力调控、运价调控等市场调节措施,提供科学数据参考。
优化市民出行体验,打造城市交通出行服务“广州交通·行讯通”手机应用,覆盖1000万用户,提供公交、地铁、路况等信息服务,实现可规划可预期的便捷出行体验。实现二维码支付在广州公交领域全面应用,日交易量超过95万次。全国交通“一卡通”可在广州公交领域一卡通行。近年来广州公交乘客满意度均在82%以上。
在交通出行领域,广州市新能源车辆的投入规模、推广数量和智能化应用水平在全球城市均位于前列。
肇庆
“卖碳”护林助振兴 力促碳达峰碳中和
肇庆市怀集县支持林业碳汇发展,积极组织县内林业资源丰富的省定贫困村落地林业碳汇项目,并争取林业碳汇绿色资金,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变成了现实,向碳达峰碳中和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卖碳”是指利用森林的碳汇功能将经核证的CO2减排量出售给有碳排放需求的企业,实现经济效益补偿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怀集县地处粤西北山区一隅,“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理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林业资源,在怀集发展林业碳汇项目“大有可为”。
“没想到世世代代守护的山林还能换来收入,而且‘卖碳’还不影响合理的砍伐。”谈起林业碳汇项目给肇庆市怀集县桥头镇红光村带来的好处,村支书欧新华笑容满面地说道。2020年9月16日红光村林业碳汇项目用村集体20844亩森林资源核证得3804吨CO2减排量。随后完成首笔林业碳汇交易,共计交易14吨,总交易额560元,这次交易鼓舞了村民造林护林的决心。剩余的CO2减排量(3790吨)于同年11月6日在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完成公开竞价交易,最终成交价格32.73元/吨,总交易额为12.4万元。
怀集县桥头镇红光村是省定贫困村之一,全村共有828户,总人数4231人,2019年底实现了全村脱贫。该村居民住宅大多数是依山而建,山林面积大,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林业碳汇项目正是利用红光村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把村集体守护的山林资源核证出可交易的CO2减排量,卖给自愿减排的企业中和自身碳排放,从而实现双方需求互补,推动生态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形成经济效益补偿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国内林业碳汇市场加快发展,但林业碳汇融资工作仍然处于起步摸索阶段。目前,怀集农商行与红光村已达成“绿碳贷”融资授信核证融资合作协议,将作为红光村集体收入的林业碳汇收益资金作为贷款风险补偿金,最高授予100万元“绿碳贷”授信额度,对红光村推荐的扶贫项目、创业创新项目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融资主体,给予优惠利率贷款支持,有效提高了林业碳汇资金使用效率,对于贫困地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也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走出一条绿色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