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算法推荐,让互联网回归开放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出台《规定》,旨在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发展。
《规定》明确,应用算法推荐技术,是指利用生成合成类、个性化推送类、排序精选类、检索过滤类、调度决策类等算法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从这种定义不难看出,其实算法推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很多人已经习惯于借助算法推荐来选择商品或者接收信息。在购物平台,网站会按照用户的消费习惯推荐消费者喜欢的商品,包括品牌、价格等关键信息,都是算法推荐所要考虑的因素;在社交平台,网站会根据用户的兴趣来推荐信息,所以,尽管大家共用一个互联网,但经过算法推荐的筛选,每个人所接收的信息却截然不同。
算法推荐近年在各大平台兴起,成为新的技术潮流。与此同时,对其弊端的讨论也非常热烈。原因无他,无非因为算法推荐在发展过程中走了样,逐渐沦为一种牟利手段。
算法推荐弊端涉及多个方面,过去提及最多的是“大数据杀熟”。在外卖、商旅等平台,平台会根据用户消费数据来制定价格策略,于是,同样一件商品会因为不同用户而出现差异化的价格,消费者的权益因此受损。“大数据杀熟”因为比较好辨别,在被曝光后有所收敛,倒是一些其他手段,动作较为隐秘,有必要予以重视。
比如,此次《规定》第十四条就规定,“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不得利用算法虚假注册账号、非法交易账号、操纵用户账号或者虚假点赞、评论、转发,不得利用算法屏蔽信息、过度推荐、操纵榜单或者检索结果排序、控制热搜或者精选等干预信息呈现,实施影响网络舆论或者规避监督管理行为。”这一规定颇为新颖,所指向的就是算法推荐试图影响甚至操纵舆论的现象。
类似现象并不鲜见。本来很热的一个事件(尤其是涉及企业或知名人物的负面事件),被人为降温、控评;一个演艺明星频频登上热搜,让人感觉莫名其妙,网友猜测这个人有作品要发,出于营销需要买了热搜。显然,在算法推荐的控制下,舆论有失真的可能,社交平台不能反映正常的舆论生态。
不仅是热点事件,用户日常在使用社交网络的时候,也经常受到算法推荐的“照顾”。老年人浏览短视频时接收到的内容大部分是“土味视频”,男性则经常被推送各种“美女”,不仅限于爱好,算法推荐还能洞察用户的价值观,经常推送符合用户偏好的信息,其中甚至包括不实信息。
开放与多元一向被认为是互联网的基因,但随着算法推荐的过度使用,互联网世界变得越来越狭窄,人们被固定在一个圈子,被简单贴上一种标签,并在算法推荐的支配下接收信息。在这种技术环境下,不同观点彼此强化,难以沟通,互联网戾气越来越重。人们所面对的是一个被定制的世界,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畸形的社交空间,不利于个人的成长,也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近日,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联合360集团发布《中国公众“大安全”感知报告》,其中提到,近七成人感到自己的喜好和兴趣等隐私问题被算法“算计”,近五成公众表示在算法束缚下想要逃离网络、远离手机。这一数据反映了公众对算法推荐的不安情绪,技术再聪明,终归要服务于人,若试图主宰甚至控制用户,早晚要被抛弃。
此次《规定》颇具前瞻性,相信算法推荐很快会受到相应规范。但愿每个人都能在互联网找到自己的栖息之地,而不是被视为一堆数据,陷入技术所构造的牢笼。
- 上一篇:“益晒你”上线,佛山优化营商环境标准再升级
- 下一篇:宠物医疗模式也需要契合时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