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所有中小学升挂国旗成常态
教育从政治化回归专业,爱国教育环境改善

香港培侨中学,学生在交流习题。 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金镝 摄

香港培侨中学是传统爱国名校,图为校园升旗典礼。 新华社发
过了今年元旦假期,开学后升挂国旗将成为香港所有中小学上课日的常态。香港社会也正挥别过往一谈“国民教育”就畏难如虎的扭曲情绪。过去受历史原因影响和一些别有用心人士引导,香港爱国主义教育长期缺失、通识课程受政治化误导。加上一些教师不负责任地挑唆示范,莘莘学子深受毒害,受煽惑、利用而走上街头甚至滥施暴力,成为乱港分子操弄的棋子和筹码。“教育病了!”香港社会近年不断发出要改革教育的呼声。“刮骨疗毒”虽任重道远,但已现曙光。
爱国教育长期缺失
上世纪80年代,港英政府出于政治考虑引入所谓的“公民教育”,其特点是“去国家化”。
2022年1月1日早晨,位于香港宝马山的培侨中学内,虽已临近期末考试,但升旗队的同学依然提前赶至学校。
“正步走!”一声令下,升旗队一起迈起中式步操,向前行进。立正后,升旗队面向国旗敬礼,国旗在国歌声中缓缓升起。
这是培侨中学2022年第一场升旗仪式。作为香港第一批升起国旗的学校之一。培侨中学主教学楼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70余年。
穆家骏曾就读培侨中学,如今是培侨中学的老师,负责初中历史和高中公民科的教学。“培侨中学是一所传统的爱国名校,让学生了解中国,热爱中国,我们的价值就在这里”。
穆家骏说,过去香港基本只有爱国学校才会每周进行升旗仪式,其他学校最多只在国庆日或回归纪念日举行升旗礼。
要寻找这个问题的历史渊源,可以从上世纪50年代谈起。
1952年,港英政府一度修改教育条例,禁止爱国学校升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同年,港英政府又成立“中文委员会”,专门研究处理跟中国相关的教育内容,即语文、历史要学什么等等。上世纪80年代,中英就香港问题开启谈判。穆家骏说,港英政府出于政治考虑开放区议员和立法会功能组别的选举,并引入所谓的“公民教育”。那时的“公民教育”有一个特点,就是“去国家化”。
当时,港英政府面临一种窘态:不能说香港人是“英国人”,也不愿说香港人是中国人,在这种回避态度下,“中国”就缺位了。
20世纪90年代,香港教育界曾短暂提出过民族主义教育,回归之后变为国民教育。但到了2012年,“国民教育”一词竟被人迅速污名化。也是在同一年,之后备受争议的通识科开始列入香港高考必考科目。
莘莘学子深受毒害
他们受煽惑利用,成为乱港分子操弄的棋子和筹码。“修例风波”期间有1万多人被拘捕,其中四成是学生或青年。
2020年4月,一位香港家长发现教师讲到《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这一课时,竟将鸦片战争的起因说成是“英国以帮助当时的中国禁烟为由出兵”。如此歪曲事实的行为,引起社会哗然。
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将军澳香岛中学校长邓飞在教育界服务超过20年,对香港通识科了若指掌的他告诉记者,香港回归前通识科只是选修课,2009年开始列入必修课,2012年开始列入香港高考必考科目。自推行以来,其课程内容、评核方式等问题一直备受质疑。一些学校的通识科各类教材常见如下内容:攻击“一国两制”;美化非法“占中”;激化香港与内地矛盾;一些反对派的政客、学者、媒体也利用通识科的教材和课程考试,把诸如所谓“违法达义”等极端政治观念灌输给学生。
穆家骏说,“一些别有用心的出版社在编订参考书时夹带私货。当时使用很广的一版参考书,其编审人就是有‘乱港军师’之称的戴耀廷。”
爱国主义教育的长期缺失,让香港莘莘学子深受毒害。他们受煽惑受利用走上街头甚至滥施暴力,成为乱港分子操弄的棋子和筹码。
香港警方曾公布的数据显示,“修例风波”期间有1万多人被拘捕,其中四成是学生或青年。
教育改革“对症下药”
通识科改名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简称公民科),将以香港、国家和当代世界3个主题为核心内容,必修必考。
2020年6月香港国安法落地实施后,香港教育局开始着手推动将国家安全概念纳入学校教育和管理体系。
香港教育局局长杨润雄表示,2021年2月至5月期间,香港教育局先后公布了《香港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框架》及15个科目的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框架。
2021年4月1日,香港通识教育科终于也迎来改革。香港教育局向中学发出通函,通识科被改名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简称公民科),将以香港、国家和当代世界3个主题为核心内容,仍属必修必考,同时为学生提供前往内地学习的机会。
“这是对通识科的纠偏。”邓飞说,公民科的设计“对症下药”,一方面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国民意识,另一方面对港情国情世情都做了全面、客观、专业的知识界定和教学设计。
香港教育局还规定,从2022至2023学年起,所有公营学校新入职的教师,须在香港基本法测试及格方可获考虑聘用,首轮测试将于今年1月举行。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陈晨 陈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