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高桥之下的隐秘空间何以扭转乾坤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姚华松 01-15 00:50

  来论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空间紧张、用地稀缺成为多数城市的现实问题,不少地方有强大的产业招商能力,却苦于供地困难而被迫流产;硬币的另一面是不少城市存在面积与规模较大的低效或闲置用地,其中之一是遍存于各大城市高架桥、立交桥或跨水域桥梁下面的交通类闲置地。交通设施对原有地块进行不同程度的切割,改变其有机整体性,加剧了其与周边区域的割裂。同时,不少地方藏污纳垢,垃圾成堆,加上有关方面疏于管理,以及交通设施本身伴随的巨大噪音,严重影响附近居民对其下部空间的使用,类似地方经常作为厌恶型空间而存在。

  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地方呢?我所在的城市广州开展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我家毗邻广州大桥,桥的设计是双向八车道,桥的南侧有两块空地,这里原本处于闲置状态,经常有流浪汉出没其间。改造后成为市民休闲广场,晨练的,跳舞的,下棋的,唱歌的,玩轮滑的,打陀螺的,打羽毛球的,针对部分从业者的入职培训的,从早到晚都是人声鼎沸的欢快场景。

  环城高速小洲村高架桥下,原本垃圾成堆、污水横流,各种车辆乱停乱放现象十分普遍。有关部门与属地村委进行研究与协商,将其改造为三个功能区:一是作为停车场使用,二是附近的村民在此售卖他们自种的水果,三是开辟了一片与绘画、展览相关的文创区。现如今,每逢周末,前来休闲与消费的人络绎不绝。

  原本作为反舒适物存在的桥下空间,如今华丽转身为舒适物,有何经验可供借鉴呢?

  改变既有的刻板认知。空地、闲置地、低效用地等叙述,都只在特定情境下成立,前置性假设经常是上述用地难以产生经济价值,不能或相对少推动GDP的增加,但却可能带来社会与生态价值,也为日后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留有余地。换言之,不能立马兑现经济价值的地方不一定不是人们眼里的“好地方”。同时,相对于周边社区而言,一些人认为桥下空间是隔离的、割裂的、被遗弃的和格格不入的隐秘空间,但很多时候这只是他们的主观意想而非客观存在。在交通设施建造之前,这里与周边区域本是连为一体与互联互通的,地域综合体与有机体的本质其实没有消失。

  与附近及社区建立亲密与互补关系是上述空间转换的重要策略。交通类闲置用地为何闲置,原因之一是它们与周边较少发生关联,改变的途径与方式是将其与周边社区进行有效勾连,发生有效关联。附近社区老人多、孩子多,不妨在此建一些乒乓球台、攀岩壁、骑行道、健身器械;社区里的年轻人居多,篮球场、溜冰场是不错的选择;附近社区及写字楼庞大,停车难问题突出,不妨规划建设一批智慧停车场。具体而言,空间再造与转换的过程包括综合分析社区的人口及需求结构,对症下药,在保障人身安全及合乎相关规定的前提下,缺少什么,补给什么。

  充分的社区参与较大程度增进社区归属感与认同感。区别于大尺度空间、正规空间和上层次空间,有关方面对桥下空间、边角地、碎片地、不规则地块的管治力度总体相对弱,这为地方活力的激发与施展提供自由空间,附近社区各社群都可以提出针对特定地块空间规划设计与布局的意见与建议,协商式社区规划、全龄友好型社会等新理念相对容易被推进与实施。每一次的调研、学习、协商与争论,每一个方案的草拟、讨论、修改到最后的尘埃落定,都在增进每个人的社区归属感与认同感。

  期待更多城市高桥之下的隔离、失落与隐秘空间扭转乾坤,焕发新活力,成为社区居民喜欢、愿意和经常光顾的公共空间。 □(姚华松 作者系广州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