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推进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抢抓RCEP机遇……

11位政协委员大会发言,你最关心什么?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吴璇 冯芸清 孙小鹏 钟丽婷 伊晓霞 01-20 02:10

  黄绍龙

  欧阳护华

  许旋

  王永辉

  胡献

  郭泽伟

  仇荣亮

  李广曦

  周清

  葛林虎

  曹劲

  发展内河游轮经济,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抢抓RCEP机遇……

  昨日上午,在广东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大会发言环节,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营商环境优化、企业科技创新、教育、文旅等热点话题,11委员登台发言,提建议、献良策。

  关键词:合作区+双区

  支持两个合作区建立高标准商事制度规则

  背景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打造,是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举措。当前,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稳健起步,但也面临规则衔接难、法律制度各异、制度创新不足、产业互补不够、开发开放程度不高等问题。

  [建议]

  省政协委员黄绍龙:

  应通过多元协同高质量推进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以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为重点,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通过支持合作区建立高标准商事制度规则,推进实施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可以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成本。

  在合作区内,实施粤港澳监管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打造审慎包容监管环境,促进企业依法规范发展。 

  以法治建设为抓手,不断推进两个合作区制度创新。建议通过用足用好立法权,积极进行“立法变通”,以加快构建与大胆试、大胆闯相适应的法治保障体系。

  赋予合作区更加充分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行政审批、科技创新、规划管理、综合监管等方面加大放权力度,为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

  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企业和研发机构,加快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重点聚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抗肿瘤药物等领域,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中心。

  省政协委员欧阳护华:

  广东应大胆创新体制机制,加快集聚海外人才。建议可聚焦“双区”建设,鼓励国际知名大学在广东办学、设立科研机构,带动国际一流科研资源、一流专家学者集聚大湾区。

  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对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作的外籍知名专家学者,换发入境有效期不超5年且能多次入境的访问签证,提升人才出入境便利化水平。

  进一步推广深圳“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模式,为海外人才提供便捷高效服务,提升人才绿卡、优粤卡使用便利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体系,探索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举荐制度。

  联合港澳特区政府、高校、社团及创业机构深入实施跨境联合孵化业务,将港澳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分别延伸到前海、横琴两个合作区。

  关键词:教育

  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背景

  广东及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双减”政策落地的细则文件,但如何通过“双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真正实现减负增效,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双减”不是最终目的,“减负”是为了促进“增效”,是为了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建议]

  省政协委员许旋:

  打造在线教育资源平台;大力精简、严格规范各类督导检查和“进校园”活动,让教师把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对教师总数及工作量进行调研和科学核算,根据现实情况合理增加教师编制。

  在校内课后服务方面,教育部门要倾听师生和家长意见,从本地实际出发考虑学生接送时间、餐食午休、课外作业以及教师工作时长等问题的解决,出台更接地气的“双减”细则。

  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财政补助、课后收费及教师补助标准,把教师承担校内课后服务工作量按正常课时计算,与绩效工资挂钩。

  规范校内课后服务第三方运营平台的管理与风险监控,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关键词:民营经济

  拓宽民企获取稀缺要素的途径

  背景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与百年变局的叠加冲击,民营经济承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

  [建议]

  省政协委员王永辉:

  加大民营经济营商环境改革力度,应在制度设计上,将营商环境改革重心从打破市场准入壁垒转向促进创新要素流动。

  通过混改制度创新,促进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融合发展,拓宽民营企业获取人才、资本和技术等稀缺要素的途径。

  要构建“清廉”与“亲近”并重的亲清政商关系,强化各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民营企业制度的执行力。

  

  关键词:新能源

  引导新能源装备制造核心设备国产替代

  背景

  “双碳”目标背景下新能源产业的爆发性增长,推动了广东省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短板——缺少带动力和控制力强的龙头企业;产业链不完整,有机联系不紧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级创新人才缺乏,关键核心技术、设备和材料依赖进口;有些中小企业的创新产品已具备替代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准,但政策扶持和推动力度不够。

  [建议]

  省政协委员胡献:

  利用能源领域广东省实验室建设的契机,联合省内外“国家队”科研力量,对准系统集成、硬核技术、关键材料等方面的应用短板实施联合攻关。

  实现核心设备的国产替代,是降低新能源装备价格的关键,也是降低新能源市场价格、普及新能源应用的关键。建议强化政策引导,建立国产设备进口替代验证评价体系,落实采购国产设备全额退还增值税等政策,推动国产核心产品和设备进入产业链、供应链,通过市场经济行为拓展国产核心产品和设备的应用空间。

  关键词:深度融合

  推进企业提档升级,做好做强企业

  背景

  为家乡发展谋出路、献良策,做好省委、省政府的“参谋”,是港澳政协委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建议]

  省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港澳台委员会副主任郭泽伟:

  港澳政协委员要积极推动港澳与内地各项交流合作,切实做到“深度融合增感情,团结一心谋发展”。

  每一位来自企业界的政协委员应带头做好本职工作,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影响,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机遇,以创新为动力,推进企业提档升级,以兴业报国为己任,做好做强企业,起到模范带头和示范引领作用。

  关键词:企业创新

  大力引进顶尖战略科学家主持重大技术攻关

  背景

  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在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企业决策层在研发投入和预期风险之间的难以衡量等原因,导致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深度不够,高水平企业创新平台数量较少。

  [建议]

  省政协委员仇荣亮:

  以大企业为龙头和链主,中小微企业深度参与,建设产业联合实验室、技术创新联盟等多元化企业创新平台,共同开展各细分领域关键技术研究。鼓励在粤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科研院所、一流高校与企业开展学科建设、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育等多维度深度合作。

  在联合创新过程中,应推动形成风险分担、收益共享的开放式协同创新格局。政府、金融机构、企业、院校等多方共同参与建立“技术合作信用担保机制”,引导各主体以资源共享为基础,以风险管控为关键,以利益共生为目标,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

  要充分考虑各方贡献,有效应对成果转化和创新失败风险,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及各参与主体持续创新潜能。

  构建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全链条务实高效支撑体系。围绕广东重点产业领域,强化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打造一批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和产学研平台,大力引进顶尖战略科学家主持重大技术攻关,聚集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和相关产业基金,形成全链条支撑体系。

  关键词:交通

  提供一站式服务 支持多式联运发展

  背景

  多式联运的优越性在广东还未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在多式联运运行体制机制存在“堵点”、多式联运组织衔接有待增强、多式联运各节点公共信息互联互通性较差等三方面存在问题。

  [建议]

  省政协委员李广曦:

  深度推进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实现全程“一次委托”、运单“一单到底”、结算“一次收取”的服务模式,丰富铁水联运班列产品,进一步加强铁路企业与港口、航运企业之间的合作。

  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服务,确保多式联运经营者能够完成从报关、报验、签发提单、各种运输组织到货物交货全过程的通畅运作。

  要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支持多式联运发展,为多式联运经营者减轻税费负担。

  关键词:RCEP

  组建广东省外资外贸领域“智库”

  背景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广东乃至全国消费市场被进一步激活,从长期看有助于广东在更高水平上形成新的产业发展优势。但同时也为广东产业发展带来挑战: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使我国出口产品优势减弱;投资转移可能造成广东利用外资增速减缓;海南自贸港和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可能会对广东产生虹吸效应。

  [建议]

  省政协委员周清:

  建议抢抓RCEP机遇,加快出台包括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跨境B2B出口、加快RCEP国家跨境货物通关、优化税务服务等在内的配套政策以应对RCEP实施;并组织海关、外汇管理、商务、税务等部门专业骨干和外聘专家,组建广东省外资外贸领域“智库”。

  组织企业走出去,在国外建立广东企业参与RCEP经贸合作示范区,利用国外土地、资源、劳动力和市场,拓宽发展空间,抱团协作发展。

  支持各类资本在广东省建设RCEP经贸合作示范区,吸引国内外企业入驻发展。

  广东应抢抓RCEP产业重组重大机遇,打造面向RCEP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关键词:旅游

  大力培育内河游轮经济 开发精品航线

  背景

  目前广东省内河游轮经济发展,存在对内河游轮经济重要性认识不足、内河游轮经济规模较小、内河游轮设施明显滞后等问题。内河游轮经济发展在面临良好机遇的同时,也存在挑战。在大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背景下,内河游轮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休闲方式,将成为广东航运业、旅游业的新增长点。近年来,广东大力推进万里碧道建设,为内河游轮发展创造了绝佳机遇。

  [建议]

  省政协委员葛林虎:

  一是加强内河游轮产业省级统筹规划,把内河游轮经济作为旅游发展的新业态和新增长点加以培育,研究制定省内河游轮产业发展规划。

  二是推进沿岸景区提档升级。高标准打造“深圳-广州-清远-韶关”“珠海-佛山-广州-肇庆-梧州”等精品航线,丰富水上旅游客运多样化产品。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开发精品航线,高标准打造旅游客运多样化产品。

  三是加大内河游轮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探索建设公共游艇码头,分别开发精品游轮与中型游轮,既营造特色民宿风情的私密空间,也具备住宿、特色餐饮、娱乐休闲等多样功能。

  关键词:文化遗产

  串联整合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

  背景

  过去两年,广东省文化遗产游径建设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局限于省内,未能联通港澳,行业内的交流与互动也较少。

  [建议]

  省政协委员曹劲: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以历史人文为纽带,将三地的文化遗产在时空上进行有效串联整合,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华人华侨、古驿道等主题的文化遗产游径。

  通过文化名人大营救、中央秘密交通线、华南抗战办学等线性项目挖掘三地共同的历史记忆,不断丰富游径节点内涵,开展青年研学交流,增强三地情感联系,推进大湾区文化融合和人文湾区建设。

  统筹:蒋臻

  采写:南都记者吴璇 冯芸清 孙小鹏 钟丽婷 伊晓霞 实习生 罗靖瑜 姜梦雪 陈曼榆 凌景明 综合南方+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徐昊 石磊 姚志豪 李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