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2022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引起代表委员热议:

“报告对制造业发展给出指引 我们企业信心倍增”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莫郅骅 伊晓霞 吴璇 01-21 02:20

广东省人大代表苏华敏

广东省人大代表陈洪锦

广东省政协委员王永辉

  “双区”发展、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教育“双减”……1月20日,广东省代省长王伟中在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引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有代表指出,广东在基础教育上的投入增加,是对教育短板进行补齐、完善。也有代表表示,报告对制造业发展十分重视,给出了非常清晰的指引,这让企业信心倍增。

  广东省人大代表苏华敏:

  “双减”之下要“双增”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透露,2021年,广东省高职院校扩招10万人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55%以上。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也全面提速,新增公办学前教育学位28.8万个,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85%以上,“双减”工作扎实推进。

  听到这些成果,来自教育界的省人大代表苏华敏很是欣喜。她也注意到,“提供优质基础教育,努力让学生‘上好学’”被列为2022年广东十件民生实事之首,包括要增加公办学位、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技工教育“强基培优”、支持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等等,“省政府在基础教育上增加了很多投入,对教育短板进行补齐、完善,对于教育战线是一种福音。”

  对于备受关注的“双减”工作,在苏华敏看来,要推动“双减”落到实处,核心问题在于教育评价体系的导向。她提出,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教育评价体系时,要注重形成教育的质量观、人才观、价值观,使得评价体系更完善,消除原本以“分数论”为导向的教学教育。学校以此优化升级课程体系结构,更有利于孩子成长成才。

  苏华敏进一步提到,从深层次看,“双减”之下还有“双增”问题。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情况下,要更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体育、艺术等能力培养,使其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让运动成为习惯,让艺术陪伴人生,这对于全民素养提升将有很大帮助。“未来的教育培养应该能做到‘人人有特长,人人有自信’,学生善于学习,更善于生活。”她说。

  此外,苏华敏还注意到,报告中提到2021年广东推动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加快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布局,历史性实现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技师学院、高水平医院21个地市全覆盖。此次她带来建议,希望在普宁新建一所应用型高等院校,结合当地的纺织服装和生物医药两大产业,将产业发展与教学科研有机融合,对口培养专业人才,这将对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广东省人大代表陈洪锦:

  强化工业互联网 为智能制造打好基础

  “政府工作报告对制造业发展十分重视,给出了非常清晰的指引,对于企业发展我们倍感信心。”来自制造业领域的省人大代表陈洪锦目光聚焦于报告中与制造业有关的内容,阅读起来惜字如金。

  报告提出,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其中包括优先布局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产业发展。

  “要做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就是要为之后的智能制造打下坚实基础。”陈洪锦提到,自己在国内许多一线城市的制造业企业调研后感受到,广东制造业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的迫切感与焦虑感仍不够深刻,不少企业仍有“暂不着急”的想法。“如果现在企业不做好准备,我们整体就会处于劣势。”

  要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除了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产业发展,陈洪锦还建议将工业互联网也纳入其中。他解释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是要把所有的生产要素数字化,而生产要素数字化就是工业互联网,“实现全面的工业互联互通之后,才能为后期的智能制造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他表示,工业互联网就是传统工业系统跟互联网全方位深度融合所形成的工业生态体系,结合软件互联网等技术,达到智能控制、运行优化、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激发生产力的目的,“它能让我们的生产设备实现‘能听话、能说话、能思考、能执行’”。这是数字化转型追求的方向和目标,也是“中国制造2025”所强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一个目标。

  广东省政协委员王永辉:

  广东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双区”的建设进行了部署。这正是来自医药企业的省政协委员王永辉关注的话题。

  “2021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正式发布,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进一步推进横琴、前海开发开放的重大决策,赋予粤港澳大湾区新的重大机遇和重大使命,为广东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

  他认为,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要做好广东深化改革开放创新的重要试验田,用足用好中央赋予的重大改革创新政策优势和条件,做好改革压力测试,及时总结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改革创新成果,积极为广东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新路径新模式,强化发挥以点及面的改革示范和引领作用,更好服务构建全省新发展格局。

  同时他认为,“围绕‘稳预期、强信心,提士气、振精神’,大湾区企业也应要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深入挖掘自身潜力,紧握时机,心怀‘自主创新的骨气和志气’,加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尤其是在科技创新上积极开拓,锻造核心竞争力,助力广东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统筹:南都记者 吴璇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伊晓霞 吴璇

  摄影:南都记者 董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