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广州进入“两会时间”,代表委员自当不负重托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南都社论 01-24 02:50

  1月23日,广州进入两会时间。23日上午,前来参加广州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委员们带着新鲜出炉的提案陆续报到。而与此同时,即将参加广州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的代表亦陆续接受媒体采访,详尽介绍其准备带上会议的议案。

  一年一度的公共议政盛会,在广州这样一个以尊重民意、呵护民生福祉著称的城市如期举行,从一开始就备受各界瞩目,也满载市民期待。而且此番广州市两会,亦是新一届人大、政协的第一次会议,身兼承前启后的庄严使命,两会之所议,皆关乎广州这座城市未来五年的发展走向、路径选择。特别是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时期、央地各级两会均因应防疫需要缩短会期的背景中,代表委员高质量参政议政的使命就尤其艰巨。

  而在此之前,中共广州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于2021年12月底举行,全会批准市委书记林克庆代表十一届市委所作的报告,报告不仅对广州发展形势做出判断、对存在问题给予分析,并且给广州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做出规划。据此推演,广州市党代会确定的诸项城市发展方略,将在此次两会上得到反馈,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亦会据以延展和深化,通过“两会”影响更为具体的城市生活。

  作为普通市民了解城市发展脉络、关切自身权益的窗口,党代会与同级两会的高频互动无疑具有相当的风向标意义。

  比如党代会报告指出,未来五年广州将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而提高“广州制造”“广州服务”“广州质量”“广州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对此,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员会就围绕广州疫苗产业、通信产业、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等议题出谋划策。特别是在新冠病毒仍旧不断变异、疫情仍在传播蔓延的背景中,疫苗研发生产的重要性、紧迫性就尤其凸显。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广州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面前,如何进一步提升疫苗产业生产和研发能力、服务社会防疫大局,政协委员经过充分深入调研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提出包括加强整体谋划、增进市区联动等多项有针对性的建议。

  党代会报告还强调,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作用要不断彰显,而广州市人大代表林涛围绕“正在撑起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脊梁”的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提出建议,广州联合深、港、澳、莞等湾区“9+2”城市,共同发起设立“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带动金融资本和民间投资向科技成果转化集聚。

  从城市发展的宏观布局,到代表委员的具体建言献策,就是一个将广州诸项发展目标不断细化、深化和具化为政策、项目和实践的过程,这本身也是将执政理念上升成为社会公共意志并扎实落地到街头巷尾的全过程民主。

  代表委员的参政议政,不仅有事关产业、城市乃至湾区融合的大格局,亦有诸如适老化改造、托幼带娃难题等对民生议题的深入挖掘和具体展开。广州市人大代表杨斌针对现有托育服务难以满足家庭普遍需求的现状,建议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大力发展3岁以下幼儿的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将托育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的范畴。诸如此类以增加民生福祉为目标的建议,无疑对城市公共财政的支付和承接能力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和期待。

  从党代会到两会,施政愿景、参政意愿与民生福祉如此高频次的互动与呼应,让人更有理由期待,“促进更加充分就业,提供更加优质公共服务,完善更加可靠社会保障,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广州、幸福广州”的城市前途,也会因为代表委员的不负重托、积极履职而更加明亮、更为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