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板滑雪中找到自我的面包师
曾引爆短视频平台,最终无缘冬奥赛场,张嘉豪将以另一种方式参与

第3期
“对于不滑雪的人来说,看别人飞跳台是两秒钟的过程,但对于我们来说更像两分钟,在空中你会发现特别安静,眼睛一直盯着落地点,静静地等待‘砰’的一声落地。”
——张嘉豪
一位面包师爱上了单板滑雪,只用了4年,就成为2016年新西兰洲际杯全场最佳的中国单板滑手。去年9月,他宣布参加冬奥的梦想,并在智利积分赛夺冠后,这个26岁青年的经历,引爆了短视频平台。由于积分不够,张嘉豪无缘冬奥赛场,但他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参与这项充满激情的赛事。
无情的“滑雪机器”
做面包是一份苦差事,很少有人能在这种重复的体力劳动中找到乐趣。
对张嘉豪来说,在北京凯宾斯基酒店面包房上夜班的最大好处是,白天可以去滑雪。早上7点下班后,他坐地铁再换乘公交去雪场,从9点滑到12点,回家睡5个小时再去上班,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两年。
滑雪是个烧钱的运动,南山雪场门票现价300元一张,滑雪装备包括滑雪服、单板、护目镜、鞋子,一套下来,最便宜的也要上千元。按照张嘉豪滑雪的频率,一年要费3双鞋。鞋子漏水、鞋带崩掉,他想办法修补接着穿。为了攒钱去国外滑雪,他从不在外吃饭,吃自己做的面包都快吃吐。
2016年,为了在南山公开赛上完成一个高难度动作,张嘉豪选择了辞职。也是在那一年,他获得新西兰洲际杯第16名,成为全场最佳的中国滑手,吸引了赞助商的注意力,赞助和比赛赢得的奖金,免去了他的后顾之忧。
他的经纪人孙祯妮说,“一旦他上了雪场,扣好单板上的固定器后,你就别想让他停下来,甚至有时候,我一天没法和他说上一句话。”被朋友称为无情的“滑雪机器”的张嘉豪,在全球追逐着雪季,2018年是他最疯狂的一年,累计在雪时长300天。
一个人的冬奥之旅结束了
去年9月,张嘉豪在抖音上宣布,想要参加北京冬奥,得到不少网友留言支持。但他身边的朋友对此并不看好,觉得不太现实。但张嘉豪坚持要自己撞一撞南墙,看到底能不能够得上那个门槛。
根据规则,在本国没有选手获得该项目参赛资格的情况下,有过一次世界杯比赛前30成绩且积分最高的选手,可以获得东道主名额。
2020年到2021年,张嘉豪在疫情继续肆虐全球的情况下,只身前往加拿大、瑞典比赛拿积分。去年9月9日,他在智利获得了一金一银两铜,积分跃至39.95分。这一消息激励了不少支持他的网友,也让“一个人的冬奥”之行获得了更高的关注度。但在11月下旬,在荷兰举行的单板滑雪坡面障碍赛上,由于极度紧张,张嘉豪落地时没有站稳,一个人的冬奥之旅,就此画上了终止符。
大声喊出冬奥梦后,张嘉豪收到了2万多条鼓励的私信,不少人留言诉说自己的梦想。张嘉豪的勇气显然激励了不少人,这是他本人没有预料到的。孙祯妮说,他只是努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没有想那么多。
“有些人希望能用一个孤胆英雄式的故事,去激励那些躺平的人,但如果躺平就是一个人喜欢的生活方式,那为什么不让他躺呢?真正激励他人的,是鼓励他去追寻内心所想。”孙祯妮说。
想干点了不起的事,不甘平庸
张嘉豪和孙祯妮都在北京望京长大。孙祯妮记得,因为没得玩,攀爬脚手架,成了当时大望京村孩童的娱乐活动。
从小喜欢冒险的张嘉豪,把望京小院变成第一个“极限运动乐园”,夏天他踩着直排轮滑鞋,从小区台阶上往下蹦。16岁时,他跟着朋友练习极限轮滑,踩着直排轮滑鞋,顺着杆向下滑,还有一次摔断了手臂。
在欢乐谷的极限运动场地的U形台上,张嘉豪第一次体验飞跃的感觉,虽然只有一米多高,但也足以让人感到恐惧。在他记忆中,当时北京玩极限滑轮的只有二三十人,后来这些人也都开始玩滑雪。
张嘉豪第一次玩单板的感受并不愉快,双脚被固定在一个板子上,前进方式从轮滑的“虾式”变成“螃蟹式”,横着朝前,3公里的中级赛道上摔了40多次,全程就没站起来过。但他的进步也是飞速的,因为有轮滑的基础,在第三次滑雪时,张嘉豪就敢飞大跳台,并成功做出了抓板的动作。
从高空落地有很多种可能,比如2017年,沸雪北京国际雪联单板滑雪大跳台世界杯上,张嘉豪首次做出了内转720并成功落地,引发全场沸腾;2018年,在一次训练中,不幸面部着地,最终导致肺部破裂10%。
他承认,自己渴望被认可,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读书成绩差,从来没有得到家人和老师的肯定。他说,有那么一瞬间会感到自卑,但更多的是不服输:我想证明自己,想干点了不起的事,不甘平庸。
滑雪能给他带来成就感,每次完成新动作,他都感到无比兴奋。在不断挑战自己的情况下,他不知不觉滑了近十年,“我只要喜欢什么,就必须一直琢磨这事。”
张嘉豪记得小时候,每年都必须找一个好玩的事,花一整年研究,比如魔术、溜溜球、玩具枪等,无论上课、放学都在练。对滑雪的全情投入中,他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快乐,也获得了冠军这一附赠品,2019年他获得坡面障碍技巧全国冠军赛第一名。
滑雪是热爱,但不是信仰
如果以学历高低论成败,张嘉豪的确做到了“逆袭”。从小成绩差,因为全国冠军的荣誉,获得了北京体育大学的保送名额。但张嘉豪告诉记者,因为没时间看书,最近刚挂了两门课,他不纠结能否毕业。
因为“一个人的冬奥之旅”话题走红后,他说已经接受了至少四五十家媒体的采访,也接到了不少广告,有时连续两天只睡3、4个小时,他的脸上已显现出疲态。他知道等冬奥过去了,生活就会恢复到平静当中,“现在必须得工作”。
人们期待在冬奥赛出发台上看到张嘉豪的希望虽然落空,但张嘉豪自己却并不遗憾,在他看来,为百分之一的可能拼尽了全力,就没有可遗憾的了。孙祯妮告诉记者,他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参与冬奥,敬请期待。
滑雪竞技告一段落,但张嘉豪没有停止追求激情,他说自己仍在探索。他说虽然自己在滑雪上倾注了百分之五百的热情,但依然觉得,这是热爱,但还谈不上信仰。
“我不知道自己最大的目标是什么,但是我不能放弃探索,我一定要找到我最想干的那件事。”张嘉豪说。
南都见习记者 郭若梅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