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让外来务工者更好地融入城市
来论
据南方日报报道,近日,在东莞虎门镇,来自广西的农华带着自己和亲戚的三个孩子,参观郑师许陈列馆。他自己给孩子们讲解,不大的陈列馆和古村落,他们整整游玩了一下午,深深被郑师许的爱国精神感动。孩子们意犹未尽,说好下次还要来。春节期间,东莞市、镇、村三级242个文体场馆全面开放,让留莞过年的外来务工者畅享文体盛宴,激荡爱国情怀,感受他乡似故乡。
相关调查显示,和老一代外来务工人员相比,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有渴望尽快融入新的城市生活环境、被认同为“城里人”的心理需求,并希望借此改善、提升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质量。特别是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要提高孩子素质,外来务工人员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交往无疑是打破心理上城乡壁垒的最好途径。如何让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的文化桥梁更通畅更便捷,吸引更多的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走出过去的“老乡”圈子,真正融入他们所工作与生活的城市,东莞让外来务工人员“诗意过文化年”,无疑让他们更有获得感。
作为外来务工人员最多的省份,广东历来都十分注重外来务工人员各项权利的保障,特别是近几年,加大了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人文关怀。《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丰富优秀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机制,充分保障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异地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文化权益,提供精准化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在几个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城市中,东莞与深圳、广州相比,文化设施的数量和质量都相对不足,就更需要通过制度创新,资源投入,逐步实现文化类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文化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东莞的做法值得很多地方借鉴。
帮助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文化生活,需要共享共建共管,多方共同推进。
政府层面,需要把丰富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生活纳入公共服务范畴,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科学统筹规划城市文化设施,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的职能,让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无差别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建设好社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之与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的日常生产、生活相联结、相融合。像深圳那样,把关注农民工的讨薪和关心维护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权益放到同等地位,不但外来务工者可以无差别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而且文化设施都建在务工人员的生活区、工厂、园区里面,他们一下班就可以方便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企业则需要充分发挥外来务工人员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外来务工人员的需求层次,增加文化活动设施,激发文化活动的参与热情,也要尽量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去电影院、剧院消费的需求,通过与影院、剧院协商,以给外来务工人员发放电影票或包场的形式,让他们也能看上新电影和新剧。
社会团体和行业组织要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特别是组织文艺志愿者深入基层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加强与外来务工人员的互动,促进他们逐步融入城市社区生活,进而构建出以社区文化设施为依托的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服务平台。 □丁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