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医疗队“滑雪医生”:
医生中最会滑雪的 滑雪圈里医术最高的

↑2月10日,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医疗队队员用雪橇船将瑞士选手扬尼克·夏布洛茨带离赛道进行进一步救治。 新华社发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医生李锐。
2月7日早晨7点,在“飞流直下”的海陀之巅,一群身着醒目黄色马甲的人已早早等候在冬奥赛道旁。他们在冬奥的雪场上驰骋,却不参加任何项目的赛事,只为救死扶伤。他们是医生中最会滑雪的,也是滑雪圈里医术最高的——他们是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医疗队的“滑雪医生”。
是手术医生,也是狂热滑雪爱好者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医生李锐,拿了30多年手术刀。他走出医院,打磨起滑雪板来也有模有样。李锐表示自己打磨完滑雪板的刃,甚至可以刮胡子。打了蜡以后,雪板会很光滑,在雪面上摩擦力会很小。
李锐是滑雪的狂热爱好者。在不能滑雪的季节,也坚持轮滑训练,保持体能和对滑雪的感觉。“我的朋友圈里就两个东西,一个是手术一个是滑雪。”
为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2018年,中国开始组建滑雪医生团队。通过选拔考核,40多名和李锐一样医疗技术过硬,又有丰富滑雪经验的医生,组成了一支中国冬奥高山滑雪医疗保障军团——背10公斤医疗包,4分钟内赶到现场救援。
“我们希望‘无事可做’”
高山滑雪项目向来以难度大、观赏性强著称,也因此被称作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看比赛时,观众欣赏运动员们潇洒英姿的同时,也总是为他们悬着一颗心。本届冬奥会的高山滑雪中心位于延庆区小海陀山,主赛道长3000多米,垂直高度900多米,相当于300层楼的高度。高山滑雪项目中,运动员最高速度可达140千米/小时,受伤率接近15%,一旦伤情发生通常会比较严重,有些甚至会危及生命。这就要求医生既要具备高超的救治技术,又要掌握过硬的滑雪技术,才能快速抵达现场展开救治。
7日,两项高山滑雪比赛——男子滑降和女子大回转项目在当天中午、下午分别举行。对于滑雪医生们来说,这注定是分外紧张和忙碌的一天——医疗保障压力都要翻倍增加。
清晨6时,医疗保障队员们头顶点点繁星从驻地出发,7时,抵达指定地点,6个医疗站同时打开,20个FOP(赛道旁医疗站),分别排在竞速和竞技的赛道和训练道旁,对讲机不时传出医疗官和副医疗官的指令。
滑雪医生们的专业覆盖了创伤、脊柱、关节、运动医学、胸外科、内科……运动损伤可能涉及的科室医生,队里基本都有。“我们做好了万全的准备,随时待命,但却希望赛时‘无事可做’,大家都平平安安。”赛前,高山滑雪中心场馆医疗队医疗官梁学亚这样说。
“生命竞速”般的救治工作
7日12时,在男子滑降比赛中,一名运动员以每小时超过130公里的速度失误摔倒,冲出赛道触网,在雪道上滑出几十米。滑雪医生立即展开了救援。2分钟后,创伤骨科医生抵达现场,迅速检查伤情,为运动员止痛;5分钟后,救援队将伤员转运至医疗站,运动医学科医生迅速处置伤情;28分钟后,伤员抵达定点医院冬奥专区进行救治。他们分秒必争地展开着“生命竞速”般的救治工作。
而在当天16时女子大回转比赛项目中,又有一位运动员在接近终点线摔倒。医疗官通过指挥室电视画面判断运动员伤势不轻,滑雪医生闻令而动,仅用时1分钟就穿过终点区,赶到了伤员身边。这样的救治速度是历经无数次考验和培训才得以练就的。梁学亚说:“在这样的情景下,时间就是生命的意义分外明确。我们深深知道,自己身上肩负着怎样的使命。”
“N95口罩不到一分钟冻成冰壳子”
“滑雪医生必须有过硬的技术,才能胜任在雪道上的滑行和急救工作。否则容易造成二次伤害。”梁学亚说。极寒天气之下,滑雪医生要贴身携带药品、针剂等医药器材,还要妥善解决运动员的失温问题。此外,在雪道斜坡上,救援队员必须保证自己不会滑下,还要确保医疗器材不会滑落。对于已通过滑雪指导员认证的北医三院麻醉科白鹏来说,这依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白鹏介绍,救援队的队员们每年要参加训练两三个月,其间每天训练7至8个小时。
在训练时,训练地的最低温度是-36℃,最大风力达9级。“在雪场上队员们佩戴的N95口罩,不到一分钟就被冻成冰壳子,雪镜上也全是雾,根本看不清楚。”“当时滴水成冰,整个医疗队的队员都多少有点冻伤,但大家没有退缩,反而都开玩笑说,这回省下了去北极旅游的钱。”梁学亚说。
测试赛和培训中,一些队员遭遇过伤病,有的做了手术,恢复后又开始训练。梁学亚说:“所有医疗队员们都为自己能参与到这场重大赛事中来而感到荣幸。”
药品贴身用体温防冻
据滑雪医疗队的副医疗官郭祁介绍,冰天雪地里,为了防止药品被冻上,滑雪医生们要预抽好药品并将它们密封后,放在自己贴身的夹克里面,用自己的体温帮药品防冻。一天训练6个小时,连续四周,这样高体力和脑力的训练,滑雪医生们已经持续了四个冬天。滑雪医生们在冬奥会上,展现了中国医者风采。
综合整理自央视网(ID:)、央视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