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

探索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构建居住地为基础的公共服务体系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王凡 02-21 02:20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

  人物简介

  陆杰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人口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计划生育学会常务理事,研究领域人口学、老年人口学、人口经济学。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人口数据。相比2020年,2021年我国净增加人口仅48万。与此同时,中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2亿人,为有统计数据以来最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新增人口可能依然在零增长范围波动。陆杰华呼吁更多关注中国流动人口,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人户分离人口5.04亿人,比2020年末增加1153万人,其中流动人口近3.85亿人,面对如此大体量的流动人口,深化户籍制度及公共服务配给制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A

  预计今年新增人口仍在零增长范围波动

  南都:数据显示,2021年末全国人口141260万人,比2020年末增加48万人,中国人口出生率降至1949年以来最低,今年会不会出现负增长?

  陆杰华:和2020年相比,2021年我国的出生人口再创新低,表明我国人口已经进入零增长的区间,我觉得今年有可能依然在零增长范围波动,因为去年放开三孩的生育政策是否能带动2022年出生人口有所回升,这个值得观望。

  南都:从我国总人口中的性别构成来看,男性人口72311万人,女性人口68949万人,如何解读这一差异?

  陆杰华:这次给出的数据较“粗”,从总人口性别比例解读意义不大,可以看作是过去惯性增长的结果。

  其实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出生性别比,这次没有公布。出生性别比偏高是困扰我国多年的人口问题。从1982年开始,我国出生性别比一直严重偏高,超出正常范围,截至现在近40年时间,对我国社会构成了潜在风险,可能造成适婚男性找不到结婚对象的局面。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出生率较高的那批人已经进入了适婚年龄,这些人尤其值得关注。

  从“七普”数据来看,202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较2010年下降6.8个点,我认为2021年出生性别比依然处于下降趋势,人口出生性别比会更接近合理区间。

  B

  探索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南都: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人户分离人口5.04亿人,比2020年末增加1153万人,其中流动人口近3.85亿人,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庞大,人户分离现象仍然突出。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陆杰华:一直以来大家对出生人口和老龄人口关注得比较多,我觉得此次公布的数据中流动人口值得更多关注,我们有3.85亿的流动人口,凸显了当今中国高流动性的显著特征。

  从当前我国人口流动加快的动因来看,一方面,城乡收入差距显著和区域经济发展分化加剧,形成了人口在区域间迁移流动加速的底层驱动力。另一方面,政府力量对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和对交通网络的投资,使人口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减少、便捷性提高,从而在市场化进程中逐渐趋于常态。

  “人户分离”现象更加剧,其实是一件好事,这表明这两年疫情防控期间,人口流动并没有减缓,会对经济有带动作用。

  而面对如此大体量的流动人口,深化户籍制度及公共服务配给制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具体来看,一方面,探索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推动户籍制度回归经常性人口登记制度功能,为构建以居住地为基础的公共服务体系奠定基础。目前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已经在除特大、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外的地区试行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应加速探索落实路径、完善配套措施。

  另一方面,构建以居住地为基础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根据人口空间布局做好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增减量规划调整,稳步推进土地等各类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比如建立地区性土地指标交易市场、完善土地市场化出让机制等,减少资源的空间错配,同时加强全国性财政统筹和顶层设计,疏通障碍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地的行政分割和地方保护,贯通地区间公共服务平台,提高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业务协同治理能力,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奠定制度基础。

  C

  今年起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会更快

  南都:2021年末,中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20056万人,首次突破2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4.2%,为有统计数据以来最高,如何看待65岁及以上人口突破2亿这个数字?您对此是否早有预期?这意味着什么?

  陆杰华: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4.2%,超过了14%,表明我国在“十四五”开局第一年就进入了中度老龄化。按照我们以往的预测,应该在“十四五”期间或“十四五”末期才能达到14%,没有想到这么快,主要原因还是出生人口下降得快,此消彼长。

  去年公布的“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8.7%,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有些出乎意料的是,和2020年相比,仅一年时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就增长了0.7个百分点,增长速度较快。

  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速度在很短的时间就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尽管我们并不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但已经是进入老龄社会速度最快的国家。而且因为人口体量大,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规模超出了欧洲所有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规模。

  需要注意的是,从今年开始,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会更快。因为1962年后,我国进入了一个出生人口高峰期,2022年我国即迎来退休高峰期。上世纪60年代,我国出生人口高达2.39亿人。也就是说,未来至少七八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会更快。

  D

  “养儿防老”到“养老防儿”

  南都:前不久发布的《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显示,九成“80后”已有自己的养老规划,还有人建议“90后”甚至“00后”开始着手养老规划,在您看来目前社会对于养老问题是否过于焦虑?

  陆杰华:过去我们的父辈都是“养儿防老”,现在很多50后60后甚至70后,也就是独生子女的父母,他们已经认识到“养儿未必防老”;到了今天的80后、90后,生育意愿下降,他们中不少人认为“养老必须防儿”,也就是防止孩子“啃老”,所以他们现在就要做好各种规划包括储蓄、投资、理财等。

  养老涉及多元主体,从政府层面来说,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政府需要正视这些问题,无论是延迟退休年龄还是养老金制度的改革都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

  现在全民都在焦虑养老,不仅是老年人,还包括现在的中年人和年轻人,但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别抑郁。从个体上来说,生孩子是传统意义上的养老方式,不生孩子的话你还有其他方式,比如社保、购买第三支柱、企业年金等等。你可以经常锻炼,保持身体健康,如果有一定经济能力就做好自己的养老规划。在变老的路上,健康的体魄和足够的经济支持必不可少,这样才能保证一个有品质的老年生活,应对老龄化对个体带来的风险。

  采写:南都记者 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