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上“开”新路,广州公益诉讼促治理多赢

2020年12月,有市民向南都“记者帮”反馈,广州市天河区华景公安宿舍旁铁轨道心被周边居民填满杂物以垫高方便横穿通行,长期自发的便民通道存安全隐患。事件报道后,南都记者基于与广州市检察院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上述线索移送广州市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
就在日前,经广州市多家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联动的整改方案完工,原本裸露的铁轨上铺设了橡胶道口板,同时对铁轨两侧做了硬化处理,兼顾了铁路运输与周边市民日常通行需求。
走的人多了,真就成了路!一条涉嫌“破坏军用铁路专用线、导致国防利益受侵害”的便民通道,最终的解决方案并不是简单的一禁了之,而是在公益诉讼深度介入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并平衡多方诉求,实现共享共治共赢,殊为不易。诚如解放军广州军事检察院检察官所言,“军用铁路专线保护通过公益诉讼来解决,目前这个在广东省来说是首例,集聚了多方智慧”。
铁轨横穿市中心区域,是城市历史发展的遗留问题,加之此番涉事路段还有军事设施属性,面对周边居民在轨道旁填充杂物以“开路”这种并不鲜见的变通做法,如何处置显然非常考验一座城市治理的智慧与水平。经解放军广州军事检察院、广州铁路运输检察分院联合监督,通过公益诉讼诉前建议程序,铁路集团、区住建局、军队、属地街道办等各方多次实地勘察、方案研讨,在铁轨上“开”新路的解决方案最终落地。令人欣慰的是,此番“市民横穿铁轨”问题的解决,并不是简单化地将铁路道口两边道路完全封锁以“纠正违法”——没有堵而是疏,对市民常年踩出来的“便民通道”进行了安全化和舒适性的全方位改造,研究和编制出了更加人性化的建议,建成群众和火车都能安全通行的平交道口。
应当看到,媒体与检察机关达成的公益诉讼合作框架已经呈现常态化运转,市民反馈借助媒体渠道与检察公益诉讼实现高效对接。有理由相信,公益诉讼元素在相关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深度介入,可能正是整改方案尽最大可能照顾多方权益的一个关键变量。南都报道显示,正是通过检察机关的前期走访,涉事地段“周边近十万群众”“人流量大”的因素得以成为整改方案“重点考量的一个方面”。
为了一段铁轨周边环境的有效治理,宁可多个部门大费周章,也要达成更为稳妥的解决方案,实现城市历史难题的根本性化解。现实无法假设,但如果彼时只是采取简单却可以很直接的处理办法,公众可能不难想象,那个一时的井然秩序与市民再次“自发”开路的场景……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就是要靠以共享为目标的公共决策机制来实现,靠尊重和平衡各方权益来达到。检察公益诉讼通过多元化、多样化的诉前程序,促成各方坦诚探讨公共议题的最优化解决方案,已经成为考验现代城市治理水平与能力的一个新路径。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耳熟能详的一句话用于此处,不仅指向了事在人为的传统价值与坚韧智慧,亦在阐明现代社会治理与决策对公众权益的尊重。诚望广州公益诉讼为铁轨“开”路的示范,可以在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有更多、更深入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