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够硬气也有底气
2月22日,财政部长刘昆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财政改革与发展工作举行的发布会上透露,在去年1.1万亿元基础上,今年将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市场主体会有更多获得感。同时,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特别是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将较大幅度增加,继续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众所周知,作为具有强劲韧性的大型经济体,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利条件没有变。而由于疫情和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
在这种情势中,财政政策如何发力?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财政部坚持把减税降费作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先手棋”,着力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通过减税降费来推动经济增长。减税降费表面来看是收入在减少,但实质上换来了经济增长和后续财政收入的增加。
事实正是这样,去年1.1万亿元规模的减税降费,数百万市场主体无疑都是这种普惠性财政纾困政策的受益者。
现在财政部明确,在去年基础上,今年不仅将“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而且还要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小微企业纾困和科技创新,做到“精准发力”,同时注重减税降费政策与其他积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的协同联动,形成纾困发展合力。这是一个利好消息,因为所有市场主体都将因此而获得稳定预期。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除了各类市场主体,当下各级政府一样也在承受着不小的压力。
就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有媒体提到,大部分省区市预计今年财政收入增速将会比去年慢,但是支出的目标却增加了。刘昆回应称,地方财政收入预期相对比较低,是因为财政部对减税降费做了安排,虽然还没有走完审批程序,但大的导向是明确的,所以各地都在预计本地财政收入的时候,考虑了减税降费的因素。
显然,这里凸显的是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的问题。对地方政府来说,减税降费让增收的渠道变窄,但在支出端,无论是投资拉动经济,还是保就业、保民生、帮扶中小微企业,需要花钱的地方还在增加,其中压力同样不可忽视。
这一问题如何解决?财政部明确,“通过提高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地方收入的减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弥补。”
近年来,各地减税降费的力度都不小,而地方政府之所以有余裕来进行减税降费,自然要以政府自己过紧日子为前提。现在,财政部明确提高转移支付来对地方财政进行弥补,代表着一种激励的导向,更意味着中央政府将带头过紧日子,决心把省出来的钱用于改善民生。实际上数据也显示,中央本级支出连续两年都在负增长,中央部门财政拨款“三公”经费连年压减,从2019年的81.07亿元减少到2021年的51.87亿元,累计下降36%。
当然,政府过紧日子不是一个短期的应对措施,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政策。正如刘昆部长所说,“把钱省下来用于支持民生和市场主体,这并不是基于财政收支压力的考虑。”
政府过紧日子,但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该用的钱一点儿也不能省。这就需要科学安排压缩支出,时时处处精打细算,同时有关部门要强化追踪问效,通过绩效评估,倒逼各单位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让有限的钱花出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