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沉迷新政”初见成效,要竟全功还需各方合力
短评
2021年8月30日,《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正式发布,业界称之为“游戏防沉迷新政”。新政落地近半年,效果如何?在刚刚过去的寒假期间,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是否有减少?学生及家长对于新政又有着什么样的反响?
寒假期间,南都教育联盟联合南都民调中心对中小学生以及家长发起问卷调查,关注“防沉迷”工作的社会效果。结果显示,超八成受访者知晓新政,谈及对政策的评价,九成以上家长认为新政有用,其中54.45%的受访家长认为作用很大;过半家长称孩子玩的网游已全部配备防沉迷系统,而在孩子所玩的游戏全部配备防沉迷系统的情况下,八成受访家长表示孩子每周游戏时长未超过3小时。在新政是否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变化的问题上,60.66%的受访家长表示“父母与孩子沟通时间更多了”……
调查结果反映了什么问题?
新政的知晓率超过八成,意味着“游戏防沉迷新政”在学生和家长那里已具备足够的影响力;“过半家长称孩子玩的网游已全部配备防沉迷系统”,而在孩子所玩的游戏全部配备防沉迷系统的情况下,“八成受访家长表示孩子每周游戏时长未超过3小时”,证明在新政的威力之下,多数网游企业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且这种措施正在取得成效;至于新政的影响,“九成以上家长认为新政有用”,“父母与孩子沟通时间更多了”,无疑都是正面的信号。
回溯新政发布之初,各方议论纷纷。在实施近半年之后,这份调查则传递了积极的信息。因为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一方面,主管部门监管的思路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对于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各大游戏企业拿出了较好的态度。
据媒体报道,就在今年1月,几家游戏企业相继发布春节限玩通知,明确整个寒假期间未成年人最多只能玩14个小时游戏。还有游戏企业针对借号、共号或上网租号行为,采取了“新招”:同账号多设备频繁使用触发人脸识别;头部游戏里还有更严措施,所有55岁以上成年人账号夜间游戏每次登录都需要人脸识别,以防止未成年人冒用家长的身份信息玩游戏……类似措施应该说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当然,要让孩子们摆脱“网游瘾”“上网瘾”,让童年不再被手机屏幕所封锁、霸占,各方还有更大的努力空间。不能不面对的事实是,防沉迷,仅靠企业技术升级,无论如何都会力有未逮。
本次调查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回答谁是游戏“防沉迷”的责任主体时,过半受访家长选择了自己。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相关问题上,家长及家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构建一个好的环境,需要政府部门、网游企业、家庭、校园乃至社会都来关注防沉迷问题,更离不开所有各方的积极履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