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域社会治理“红棉指数”首度发布,京穗两地专家共论社会治理实践创新
红棉指数:聚焦效能评价激发治理活力

←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任贤良通过视频的方式作主旨演讲。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滨发表主旨演讲。

昨日,广州市域社会治理“红棉指数”首次发布会在广州召开。《广州市域社会治理“红棉指数”监测报告(2021年度)》正式发布。这是在2020年6月被中央政法委确定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1期试点地区之后,广州积极推进试点工作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
活动由中共广州市委平安广州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广州市委平安广州建设领导小组市域社会治理组、中共广州市委政法委员会主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承办。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任贤良通过视频参会并发表主旨演讲。
活动现场,广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孙太平,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郑广宁,广州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余向阳,广州市司法局党委书记、一级巡视员邓中文,南方都市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戎明昌等领导嘉宾共同启动广州市域社会治理“红棉指数”预警监测系统。广东省、广州市政法系统代表,广州市域社会治理成员单位及相关单位代表以及广州市域社会治理智库专家出席了发布会。
以“小指数”撬动“大治理”
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
孙太平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广州市委市政府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切入点,突出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全力推动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前列。发布“红棉指数”是广州市贯彻落实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重点创新”要求的一项实践探索。通过开展“红棉指数”监测,盯紧民生热点,打通治理堵点,推广特色亮点,紧扣平安焦点,不断强化效能导向,突出测评问效,支撑社会风险预测预警预防,提升化解重大矛盾能力,助推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发展。
孙太平表示,2022年是中央对第1期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验收之年,广州将充分发挥“红棉指数”的评价监督作用,聚焦试点任务,加快示范创建;聚焦平安建设,严守安全防线;聚焦基层基础,推进固本强基;聚焦创新驱动,助力出新出彩;聚焦效能评价,激发治理活力;聚焦智治支撑,强化科技赋能,全面完成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任务,全力打造社会治理创新经验,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广州智慧”,不断提升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郑广宁表示,作为城市的一分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扎根广州,见证了广州持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迈出的坚实步伐。此次发布的“红棉指数”充分运用包括大数据在内的信息技术,通过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评测指标体系,对广州市各行政区的社会治理水平进行精准量化,把城市平安情况转化成看得见、可感知的“一幅图”“一张表”,将成为未来广州市域社会治理水平的晴雨表、风向标。
搭建五大维度评价体系
助力破解社会治理难题
活动现场,南方都市报社副总编辑,南都大数据研究院院长王海军发布了《广州市域社会治理“红棉指数”监测报告(2021年度)》(以下简称《报告》)。
“红棉指数”根据试点工作的目标要求,侧重依托可量化、可评分化客观指标,搭建起以“5+1”为核心的评测指标体系,设置总分100分,对全市11个行政区某个时间段内社会治理状况进行测评形成综合性评价指数结论。“5”是指社会安全度、法治保障度、德治建设度、公众参与度、智慧支撑度等5大维度,“1”是指市域社会治理风险预警维度。
此次发布的2021年度“红棉指数”,采集了广州市18个市直部门的1452条官方数据,全网抓取了超过9万条风险预警数据,通过严格数据计算、分析,最终形成指数结果,客观展现广州市11个行政区2021年度社会治理综合成效,也将为广州市、各区推进下一步社会治理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红棉指数”盯紧民生热点,抓住人身安全、食品安全、财产安全、校园安全、交通安全等市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定期发布指数监测情况,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同时打通治理堵点,通过动态监测,及时发现、评估全市社会治理问题,破解社会治理领域难题,指引各区各部门补短板、强弱项。
主旨演讲
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贤良 红棉指数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提供“广州方案”
市域在国家治理结构中处于关键层级,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以城带乡的引擎作用、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有效的市域社会治理能够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
任贤良对广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取得的成绩亮点予以充分肯定,表示“红棉指数”是广州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一种创新,也将为全国的市域社会治理提供“广州方案”。
他表示,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口等各类要素越来越向市域聚集,市域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十四五”规划明确要“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此次广州市委政法委联合专业智库媒体机构联手打造的“红棉指数”,正是通过对数据的可量化、原始化、统一化操作,积极破解各社会主体“不愿、不敢、不能、不会”共享开放数据难题,依托信息技术优化治理工具,发掘和完善新的指标和评价体系,确保监测的客观化、全面化、实效化,为城市治理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任贤良还指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要以政治为引领、以法律为准绳,以人民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进而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在他看来,城市人口结构复杂、利益主体多样、治理难点较多,必须要强化政治引领,才能把区域治理、部门治理、行业治理、基层治理、单位治理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务实高效处理社会事务,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同时,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市域社会治理中的顽症矛盾问题。一方面要与时俱进,积极适应经济社会的新发展新形势,不断推动法治建设,及时厘清相关法律概念,完善相关法规制度,为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风险提供法律依据。如制定数据共享开放原则,促推城市基础数据、公共信息数据、社会治理数据有序开放等。另一方面,也要依法依规推动各方面工作,切实做到有法必依、依法行政,要加大普法宣传,引导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做好市域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贤良在主旨演讲中表示,要不断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积极参加服务社会、防控风险、化解纠纷等工作,最大程度实现党政、社会和群众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构建多元主体群策群力的社会治理体系,形成解决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难题的强大合力。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肖滨 红棉指数:广州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风向标”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滨对“红棉指数”的设计理念予以肯定,他表示,广州市域社会治理“红棉指数”是一种“风向标”,为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广州样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他认为,“红棉指数”设计理念的前沿之处在于不仅强调“五治”之间有机融合的逻辑,更强调平衡与协调的逻辑。从长远来看,在党建引领的大框架下,平衡的“五治”才能激发社会各主体协同治理的内生活力,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供持续发展的长久动力。
同时,“红棉指数”突破了行政区划、科层体制、信息壁垒、制度障碍等结构性约束,有着预测、预警社会矛盾与重大风险的功能,能够为决策者对宏观趋势与微观事件的准确研判与精细指挥提供向导作用。
指数解读
2021年度广州市域社会治理“红棉指数”总榜: 5个区综合得分在80分以上
2021年度广州市域社会治理“红棉指数”测评结果显示,越秀区以84.04分排名总榜第一,荔湾区以81.98分紧随其后,黄埔以81.83分排名第三,全市共有五个区的综合得分在80分以上。
越秀荔湾黄埔排名前三
综合广州市11个区2021年第二、三、四季度以及全年度的数据监测结果,越秀区连续4次,荔湾、黄埔区分别有3次进入总榜前三名。这说明在“红棉指数”指标体系下,上述3个区2021年季度、年度综合数据表现相对稳定,社会治理水平持续占优。
分析发现,越秀区在一级指标社会安全度下得分为44.80分,居全市第二。其在治安安全、出行安全、消防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生产安全、旅游及景区安全6项二级指标中,得分均进入全市前三名,平安建设成效显著。
此外,越秀区在一级指标法治保障度下以18.76分居全市第一,对应的二级指标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治服务得分均进入全市前三。
越秀区在一级指标公众参与度下以9.01分居全市第二,对应的二级指标基层协商参与、群防共治建设得分均居全市第一。
荔湾、黄埔区在一级指标社会安全度、德治建设度等维度下表现不俗,在总榜分居二、三名。
最小应急单元正成为平安广州的新名片
在2021年,广州有序有效推进试点创建各项工作,“广州街坊”、城市最小应急处置单元、“有事好商量”协商平台、见义勇为工作等一批社会治理创新做法得到中央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
在发动公众参与方面,最小应急单元正成为平安广州的新名片。目前全市已建成最小应急单元2.3万个,配备防控力量20余万人,解决突发公共安全案事件先期处置“最后一百米”。
“红棉指数”结果显示,截至2021年底,白云区以3386个最小应急单元建设数量居全市第一,其次是海珠、天河、番禺区。
2021年,全市最小应急单元协助公安机关处置事件217件,实现应急处突“一点呼叫、一线响应、一片集结”,打通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先期处置“最后一百米”。
各方声音
越秀区副区长、北京街党工委书记肖逢春
探索符合越秀实际的社会治理新路子
越秀区副区长、北京街党工委书记肖逢春作为广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智库专家之一,介绍了越秀区的社会治理亮点。他表示,近年来越秀区严格按照市委平安建设领导小组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有关要求,以党建引领“铸魂”,以居民自治“壮骨”,以法治保障“固本”,以科技应用“赋能”,努力探索符合越秀实际的社会治理新路子。下一步,越秀区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在平安建设、基本公共服务、法治政府建设、智慧社区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争取创出更多越秀品牌和越秀经验。
荔湾区委政法委副书记王勇波
南都发挥独特优势,使“红棉指数”更为客观
“红棉指数”的发布给各区的平安建设和法治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方向,在今后工作中也能够紧紧围绕这几方面的重点工作来开展,有力推动广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试点工作的开展。南都在“红棉指数”的设计方面发挥了媒体的独特优势,通过收集客观的数据以及通过媒体的视角,更好地捕捉到人民群众的需求,也使得“红棉指数”更为人性化。而“红棉指数”的发布,一方面能让人民群众更加了解政府工作的开展情况,另一方面给人民群众提供了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渠道,实现政府部门和老百姓之间的良性互动。
黄埔区委政法委副书记朱文慧
红棉指数对各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
起到了导向性作用
“红棉指数”设置了总榜单与分榜单,分榜单体现了各区下一步需要重点推进的工作,尤其是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工作,并且赋予了分值,为各区重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起到一个导向性作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需要群众参与,这就离不开媒体。通过媒体营造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呼吁群众一起参与到广州的社会治理当中。这次“红棉指数”的发布,可以让群众很直观地看到,市域社会治理是干什么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这也会吸引到更多有热情的群众参与社会治理。
天河区猎德街党工委书记李明
打造专业智库平台
共同会诊社会治理难题
广州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智库的专家成员包括了理论专家、新闻媒体专家、基层实践专家,这就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基层工作者把自己工作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以及遇到的重点难题,与专家进行交流,共同会诊,群策群力,解决社会治理难题。
专家声音
陈晓运
百姓需求变化应成为红棉指数监测的新动向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副主任陈晓运接受南都采访时表示,作为常住人口超2000万的超大城市,广州在推动基层强基固本的同时,需要在市域这一更具统筹力的层面推进工作,要探索具有湾区特质、广州特点、时代特征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为全国其他城市完善城市治理体系、优化城市治理布局、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提供示范性的广州样本。
陈晓运表示,“红棉指数”把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系列部署要求,转化为可监测、可评估、可操作的指标体系,切实测评了广州市域社会治理的一系列工作以及机制创新所取得的效果,这不仅有效检验了广州的工作成效,也进一步推动了公众、媒体和专家全方位参与城市共建共治共享过程。
“随着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的推进,老百姓美好生活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这应成为红棉指数监测的新动向。”对于南都在“红棉指数”中发挥的作用,陈晓运指出,南都作为中国的知名媒体,在此次“红棉指数”体系设计中广泛发动了解社情民意的渠道,深入探索并阐释了市域社会治理的肌理。这一举措不仅充分体现南都在智媒转型上迈向更成熟的阶段,也进一步展示了南都智库优势,助力落实老百姓民生实事,践行媒体的社会责任。
总策划:戎明昌
执行策划:王海军 王卫国
统筹:李陵玻 邹琳 关健明 陈伟斌 陈实 陈成效 李湘莹 刘晓雨
执行统筹:吴笋林 叶孜文
采写:南都记者 吴笋林 何生廷 叶孜文 王瑜玲 赵青
摄影/视频:南都记者 冯宙锋 邹卫 伊凯文 陈杰豪 吴泽嘉 叶秋艳
活动执行:吴笋林 陈杰生 叶孜文 何生廷 赵青 王瑜玲 王森 蒋琳 金国华 严丽萍 何欣 张博 凌淑琴 何蔓利 黄莉佳 李伟君 王加 彭沁玲 占华平 郑冰蓉 邵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