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协商深度,提高履职质量
3月4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代表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作工作报告,强调丰富政协协商内涵,更好发挥专门协商机构效能。强化专门委员会基础性作用,创新协商方式载体,拓展协商深度,提高履职质量。
更好地发挥专门协商机构效能,是将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关键一步。为了提高政协制度效能,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政协工作,政协秉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在过去的一年里以具体的工作举措交出了一份专属答卷。
2021年全国政协创设了专家协商会,这一新协商形式组织专家委员和有关学者就重大战略性问题进行深层次研究,让应用型智库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去年,专家协商会在无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启动探索。报告强调,专家协商会要坚持问题导向,及时梳理有效做法,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增加建言资政深度,加强协商交流力度,提升成果转化质量,把专家协商会打造成全国政协新的协商品牌。
专家协商会的主要意义,在于“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充分发挥专业精神与专家作用。一方面,这一新协商形式十分活跃,去年全年围绕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等战略性前瞻性议题,共召开36场专家协商会,其中,除完成计划内的10个重点议题外,还增加了4个新的议题,全年共讨论14个议题。另一方面,专家协商会在成果转化方面亦有所表现。其协商成果会经由专报精准报送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去年全年各承办单位共报送了16期专报;提案委员会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及时转为重点提案,农业和农村委员会、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结合议题相关的提案,一并跟踪督办;经济委员会将成果转化为其他协商会议的发言,支持委员在媒体上发声正面引导舆论、解疑释惑、广泛凝聚共识。工作报告指出,一些重要成果得到肯定和采用。
政协建立了民主监督长效机制,政协提案从注重“当年办”转变为着重“持续办”,着眼于提案质量的提升,并有利于促进成果转化。政协提案是听取民声民意、科学民主决策、推动改进工作的重要渠道,很多问题尤其是重点问题难以在短期内解决,更需要持续的关注与改善。因此,十个专门委员会围绕各自的领域工作重点各选一个主题,连续五年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持续的调研与跟踪监督,再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送加快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等民主监督报告。工作报告指出,这一举措起到了以协商促改进、以监督助落实的作用,突出协商式监督特色,把协商贯穿于确定监督议题、调研了解情况、形成监督意见等全过程。
不可忽视的是,政协充分运用了技术力量,创新开展了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等协商议政形式,发挥自主调研灵活便利、务实高效优势,持续提高协商议政能力。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郭卫民表示,通过远程协商、网络议政,可以跨时空、跨地区,同时和外地、基层的组织和委员进行协商,尤其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这样的方法既丰富了形式,也提高了效率。
工作报告显示,灵活便利的方式同样有利于政协工作效率的提升:自主调研方面,以全国政协领导同志自主调研带动委员自主调研深入推进,共组织开展120余项;采集信息方面,拓宽社情民意信息反映渠道,精准报送重点调研协商成果,全年编报各类信息3010期。
在过去的一年,政协开启了对新协商形式的探索,同时着眼于建立民主监督的长效机制,运用技术力量与创新思维,不断提升政协制度效能。这一切努力对于推动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至关重要,新机制必将在完善国家现代化治理过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