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举行,大会新闻发言人回应热点问题
民主不民主实践最有说服力,人民最有发言权


3月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举行,大会发言人张业遂就会议议程和人大有关工作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新华社发
3月4日12时,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首场新闻发布会,大会新闻发言人张业遂就大会议程和人大工作相关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提问。针对“动态清零”、全过程人民民主、对外提供疫苗和中美关系等中西方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张业遂分别予以回答。
张业遂介绍,本次大会5日上午开幕,11日上午闭幕,会期6天半。
大会议程共有10项,包括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等6个报告,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修正草案)》的议案,审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草案)》的议案,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草案)》的议案,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选举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草案)》的议案等,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全部就绪。
会议期间将采取必要的疫情防控措施。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树立简朴务实的会风。大会将以网络视频方式组织新闻发布会、记者会、“代表通道”、“部长通道”等采访活动,积极支持代表接受视频采访。
热点问答
1 谈立法工作 更加注重提升质量和社会效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过去一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新制定的法律就有17件。想请问发言人,您如何解读过去一年的立法工作?立法节奏这么快,会不会影响到立法质量?如何真正做到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张业遂:在过去的一年中,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在立法提速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立法的质量和立法的社会效果。
在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方面,主要是全面修改香港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形成一套符合香港法律地位和实际情况的民主选举制度,维护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确定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制定监察官法,为正确行使监察权提供法律保障。
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主要是制定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助力在法治轨道上打造我国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法律保障。
在健全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方面,主要是制定反外国制裁法,完善反制裁、反干涉、反制“长臂管辖”的法律制度;制定陆地国界法,依法规范陆地国界管理制度;制定数据安全法,有效应对这一领域的国家安全风险与挑战。
在加强民生和社会领域立法方面,主要是制定反食品浪费法,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对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等作出规范;制定噪声污染防治法,有针对性地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噪声污染突出问题。
2 谈民主 不存在适合一切国家的民主模式
人民日报记者:请问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个什么样的民主?中国将如何发展和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
张业遂:全过程是全体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具体地、现实地落实到国家和社会生活之中。
中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形成了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体系。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包括选举法、代表法、全国人大组织法、立法法、监督法等一系列法律制度安排,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个国家民主不民主,实践最有说服力,这个国家的人民最有发言权。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符合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真实有效管用的民主。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民主制度,也不存在适合一切国家的民主模式。民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愿意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与各国交流互鉴,不断丰富和完善人类政治文明成果。
3 谈人大代表选举 充分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意愿
新华社记者:目前中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已经接近尾声。人大代表选举有哪些特点?这些代表如何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下,参与国家权力的行使?
张业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各级人大代表是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法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中国共有五级人大代表,都由民主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五年。人大代表选举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实行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原则。按照上一轮换届选举数据,中国共有各级人大代表262.3万,其中县乡两级人大代表247.8万,占代表总数的94.5%,他们都是按选区由选民一人一票选举产生的。全国、省、市三级人大代表是间接选举,由下一级人大选举产生。
二是具有最广泛的普遍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进行了12次乡级人大代表选举、11次县级人大代表选举,选民参选率都在90%左右。目前,全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已经接近尾声,有超过10亿选民参加选举。
三是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选举法规定,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要有适当数量的代表,对基层代表特别是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代表、妇女代表、少数民族代表等,都有明确要求。人大代表有各自的生产和工作岗位,既代表人民参加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又做好本职工作。
四是充分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意愿,从根本上保证广大选民的选举权利。通过无记名投票、差额选举、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等一系列制度安排,保证选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出信任的人。
4 谈疫情防控 “动态清零”不是追求“零感染”
日本经济新闻记者:今后中国政府如何在坚持“动态清零”政策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之间达成平衡?
张业遂:“动态清零”是在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防控方针。这个方针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及时主动发现传染源。第二,快速采取公共卫生和社会干预措施,追踪管理密接人员等,切断传播途径。第三,有效救治患者。
这个做法的目标是通过快速精准的全链条防控措施,实现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成效。“动态清零”不是要追求“零感染”,而是要尽快把疫情控制住。
去年以来,中国内地疫情出现多点散发,部分城市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虽然这些措施对生产生活产生了一些影响,但这些影响是短期的,波及范围也是有限的,它可以保证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和绝大多数人正常生产生活。当然,任何防控措施都会有一些代价,但是同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相比,这些代价是值得的。
事实证明,“动态清零”做法符合中国实际情况,路子是对的,效果是好的。无论是从确诊、死亡的数字看,还是从经济发展的数据看,中国都是世界上防疫工作最成功的国家之一。正是坚持了有力有效的防控措施,中国在保持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和世界经济的增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5 谈疫苗 中国是对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
亚洲新闻台记者:中国一直在向世界各地运送疫苗,同时也在开发自己的mRNA疫苗。请问发言人,中方是否有进一步计划与其他国家分享这类疫苗?有没有具体的时间表?这是否也是中国向外开放边境迈出的一步?
张业遂: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21亿剂疫苗,占中国以外全球疫苗使用总量的三分之一,是对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这120多个国家中,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中国提供的疫苗为很多发展中国家构筑免疫屏障、恢复社会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强了发展中国家抗疫的能力、信心和决心。
中国将继续坚持把发展中国家作为疫苗合作的主要伙伴。近期,习近平主席宣布将再向非洲国家提供10亿剂疫苗,其中6亿剂为无偿援助,4亿剂以中方企业与有关非洲国家联合生产等方式提供,助力非洲国家实现非盟确定的2022年60%非洲人口接种疫苗的目标;再向东盟国家提供约1.5亿剂的疫苗无偿援助。
中国也一直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疫苗研发、生产、分配的国际合作。中国的一些企业也同多个发展中国家合作生产并灌装疫苗,同多个发展中国家签署联合生产疫苗协议,初步形成了超过10亿剂的年产能。
关于你刚才提到的mRNA疫苗,据我了解,国内一些企业正在进行研发,而且取得了积极进展。
6 谈中美关系 将中国作为战略竞争对手,只会破坏互信与合作
美国彭博社记者:美国国会刚刚通过了“美国竞争法案”,目前正在酝酿通过“美国芯片法案”,目的都是要在半导体以及其他一些产业领域增强美国同中国竞争的能力。请问,此类立法对于美中关系有何影响?中国是否将以类似的立法予以回应?
张业遂:中方对美政策是一贯和明确的。一个稳定的中美关系既有利于中美各自发展,也有利于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新冠病毒疫情等全球性挑战。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应该成为新时期中美正确的相处之道。
和平共处的关键是相互尊重,包括尊重各自选择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尊重不干涉内政等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合作共赢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期待。
关于你问到的美国国会众院通过的有关竞争法案,我想强调,美国如何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包括芯片研发和制造能力,是美国自己的事情。但是以中国的发展为借口、将中国作为战略竞争对手的做法,只会破坏中美互信与合作,也必将损害美国的自身利益。
我还想再强调一点,以意识形态划线,拉“小圈子”,搞集团对抗,都有悖于时代发展潮流,也根本行不通。
7 谈中立关系 不存在所谓经济胁迫问题
俄通塔斯社记者:不久前,欧盟将中国对立陶宛采取的有关经贸限制措施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请问,中立关系目前是什么状况?是否存在中国对立陶宛的“经济胁迫”问题?
张业遂: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普遍共识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是中国同所有国家发展双边关系的政治基础。
1991年,在中国同立陶宛签署的建交公报中,立陶宛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明确承诺不和台湾建立官方关系和进行官方往来。去年11月,立陶宛政府宣布允许台湾当局设立所谓“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这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违背立方在两国建交时所作的政治承诺。中国政府对此作出坚决回应,是完全正当、必然的。目前两国关系中出现的问题责任完全在立方。
在国际贸易中,中国一向主张尊重世贸组织规则,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从来不歧视任何国家、任何企业,不存在所谓“经济胁迫”问题。
关于欧盟在世贸组织提起诉讼,我们认为这不具建设性。我们希望欧盟采取客观公正的立场,不要将中立之间的问题扩大化或上升到中欧关系层面。
8 谈《反外国制裁法》 是应对遏制打压的防御措施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记者:去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反外国制裁法。请问发言人,制定和实施这部法律的目的是什么?
张业遂:通过立法反外国制裁、干涉和“长臂管辖”,是很多国家的通常做法。
中国的《反外国制裁法》是一部指向性、针对性很强的专门法律,突出的是一个“反”字。中国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对那些动辄挥舞制裁大棒的霸凌行径,中国通过《反外国制裁法》等法律手段,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护中国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
中国一贯主张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一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的《反外国制裁法》是应对遏制打压的防御措施,与一些国家的“单边制裁”有本质区别。
金句
●任何防控措施都会有一些代价,但同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相比,这些代价是值得的。
●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
●以意识形态划线,拉“小圈子”,搞集团对抗,都有悖于时代发展潮流,也根本行不通。
采写:南都记者 程姝雯 实习生 郭一蒨 张丽缇 崔眠曲 综合新华社、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