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数民生改善收获,听民生保障承诺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南都社论 03-06 01:20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6万个”“把更多常见病等门诊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率达到60%”“国家助学贷款每人每年最高额度增加4000元,惠及500多万在校生”……

  政府工作报告列举的数字呈现了一份实在的民生改善成绩单。说起来,民生问题千头万绪,但在老百姓那里,民生改善状况的衡量标准只有一个:日子过得安不安稳。改善民生就是要把老百姓关心的事当成头等大事,把老百姓在意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来看待,如此施策才能呈现出预设的效果。

  过去一年,风险挑战并存,收获这样的成绩单殊为不易。疫情不时出现反复,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尤其是稳就业压力较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时提到,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年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这不是一句形式上的客套话,而是在现实的压力和困难下,有效统筹合理分配资源,“把钱用在刀刃上”,最终兑现民生改善的郑重承诺。

  然而,改善民生只有进行时。政府工作报告涉及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继续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等多项2022年的民生清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在社会治理的创新。经济保持预期增长,扩大财政收入,以做大蛋糕的方式让更多人享受发展红利自然是改善民生的基础,但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背景下,创新社会治理手段配置资源,就成为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手段。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有关措施,包括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等,就是这一思路的体现。对各级政府来说,创新社会治理已经成为与保持经济增长同样重要的工作目标。

  在肯定2021年民生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综合研判整体环境时,相比于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的几个“更”字值得注意: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稳就业任务更加艰巨,稳出口难度增大……在保障民生上,中央政府的态度和决心不可谓不坚决。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更好节用裕民;大力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严控一般性支出;各级政府必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要带头;加强收支管理,严禁铺张浪费,不得违规新建楼堂馆所,不得搞形象工程;对违反财经纪律、肆意挥霍公款的要严查重处,一定要把宝贵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政府过紧日子,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朴素诠释。

  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只要全国上下毕力同心、苦干实干,就一定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