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没有好坏之分,服务业与制造业需相互促进
来论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小康集团董事长张兴海表示,近年外卖、电商、网络直播等吸引大量的年轻人就业,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去工厂上班,导致产业工人空心化现象愈加突出。张兴海建议,政府、社会、企业等各方面应共同努力,鼓励支持年轻人争当产业工人,缓解制造业招工难、用工难问题。
张兴海代表的建议值得肯定,工厂招工难问题确实需要更多关注。
制造业招工难,其实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薪资高的岗位,年轻人做不了。在制造业升级背景下,为了提升效率,减少成本,制造业引入了大量的机器人,剩下的岗位往往更多的是需要一定知识与技能的。所以,一方面,职业教育应该加强,还要积极地去适应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制造业自身,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培训,提高技能人才收入。
硬币的另一面,是薪资低的岗位年轻人不愿意做。对于新兴行业的制造业而言,吸引劳动力就要依靠实实在在的更高的工资。制造业要提高工资,就得增加利润,增加利润,就得搞技术创新、打造品牌,这些都需要投入,需要企业家的长期行为。
对于另一些产能比较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正在经历转型阵痛,其产业利润少,岗位工资低,缺乏竞争力。这些岗位上流出的缺乏技能的年轻人,被服务业承接,从就业、社会稳定而言是一件好事。需要指出的是,外卖、直播、影视、娱乐等服务业与制造业并不是此消彼长,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制造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卖出去,是为了消费,而只有提高收入,才能有更多的消费。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收入的更公平分配,从而产生更多的消费需求。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的生产率很难提升,比如,水管工、维修工、服务员、厨师、按摩师、司机很难被机器替代,生产率也很难提升。随着经济发展,服务业需求增加,就需要投入更多人力。如今一个水电工、装修工、快递员,月入万元已经不是新闻。
骑手这样的岗位,是一个初中文化的青年最接近互联网红利的岗位。厨师、水电工、外卖员收入的提高,直接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因为他们都能负担得起手机、洗衣机、冰箱乃至一辆汽车。
更多的消费需求还可以拉动刺激制造业生产的加速,最终形成有循环的经济。华为手机好,买去干什么?拍照、打游戏。高通、intel、AMD的CPU好,买来为了什么,打游戏。Nvidia的芯片好,可以用来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图像识别,但在Nvidia乃至GPU芯片过去的30多年中,推动行业发展的最大力量是游戏。真正刺激电脑发展的,不是电脑用于军事,而是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多媒体的出现,说白了就是大众娱乐。因为只有大众娱乐才有销量,才有利润,才有研发,才有创新——才有循环。
回到骑手这个行业来看,外卖并不只是简单地送货,也不是人们的需求简单地从实体搬到了网上。最初,人们是没有时间做饭才叫外卖,外卖替代了方便面。再后来,人们回家,即便有时间也不想做饭,而是用手机叫个外卖,吃顿好的。这比去餐馆更方便,更自在。于是外卖扩大了餐饮业的市场范围、规模,促进了消费。
这样的消费习惯固化下来后,人们更多地点外卖,平台会想办法促进配送成本的降低。服务业能想到的办法,和制造业一样,用机器补充人力。现在很多平台都在做无人车、无人机配送的研发。所以,把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起来,才是最好的办法。试图区分好的行业,坏的行业;区分不务正业的行业,发奋图强、创新的行业。最终结果,是既丢了消费性循环,又失去前沿创新。 □刘远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