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回访和总书记两会面对面的代表委员:

勇立时代潮头 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余毅菁 03-07 02:20

  陈力 “为这个时代多做事,讴歌这个时代的英雄和真善美。”

  田沁鑫 “新时代要谋求新发展,必须让剧院回到创作中去,让演员回到功夫上去。”

  王学典 “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

  扎根人民挖掘感人细节

  陈力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国家一级导演。长期以来,她致力于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执导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血战湘江》《海棠依旧》《古田军号》等影视作品。

  “‘90后’‘00后’深夜追剧看《海棠依旧》,被周总理光辉的一生所感动;电影《血战湘江》放映后,学生们自发起立默哀、鞠躬,连队战士纷纷表示,如果祖国需要,马上就去上战场……”2019年全国两会,陈力向总书记谈到这些幕后故事,声音哽咽。

  总书记凝神静听,感慨系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啊!上海石库门、南湖红船,诞生了中国共产党,14年抗战、历史性决战,才有了新中国。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

  谈到增强“四力”是文艺创作的基础,总书记说:“文艺创新要下功夫,要积累,要靠细节打动人,真实、感人的细节需要我们去挖掘。”

  回忆起总书记的话,陈力向南都记者表示:“这种力量能让我们继续走下去,为这个时代多做事,讴歌这个时代的英雄和真善美。”

  对于如何让红色影视作品打动人,陈力向南都记者分享了她的“秘诀”:“首先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并且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提高质量当作我们的生命线。”

  陈力以她执导的影片《守岛人》举例。这部作品取材于“人民楷模”王继才的先进事迹,深情讲述王继才、王仕花夫妇32年如一日守护开山岛的真实故事。陈力说,在3年创作期间,她和团队多次登岛,感受王继才夫妇为国守岛的心路历程,努力再现了新时代奋斗者爱国奉献的价值追求。“文艺创作一定要接地气,要捡起生活中最细腻的东西。不能口号式地表达,要靠生活中的点滴累积、靠细节刻画来打动人。”她说。

  让陈力感到欣喜的是,《守岛人》上映后受到很多青年观众喜爱。“他们留言说,通过《守岛人》找到了自己心中的‘岛’。”陈力说,在这个过程中,她也找到了自己心中的“岛”——坚持创作好主旋律电影,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建设电影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紧随潮流创新奉献精品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看望政协文艺界社科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全国政协委员、戏剧导演田沁鑫是参会者之一。

  “总书记对进一步做好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四个坚持’的要求: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田沁鑫回忆道。

  2022年全国两会前夕,已出任国家话剧院院长的田沁鑫在接受南都记者回访时说,自己始终把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坚持”铭记在心,并将之作为鞭策自己搞好文艺创作的方向和准则。

  2021年是田沁鑫最忙的一年:她作为副总导演执导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文艺演出《伟大征程》,随后又投入到了《直播开国大典》的创排工作之中。5月,《伟大征程》的创排进入了倒计时冲刺阶段。因为连续赶进度疲劳过度,田沁鑫走在舞台上不慎摔倒,导致三处骨折,医生要求她必须卧床休息。但是,骨折后仅一周多,田沁鑫便返回了工作现场。在此之前,国家话剧院推出了“红色演出季”7部话剧作品,并跨界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了《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等大型文化节目,聚焦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形成广泛影响力和传播力。

  近年来,除了不断推陈出新以精品奉献人民,田沁鑫也在思考在文化艺术传播形式上如何与时代同步伐。带着这样的想法,田沁鑫开始了“拥抱科技”的尝试。她向南都记者介绍,国家话剧院正在与中国联通、华为共同打造国内首家“5G智慧剧场”——国话先锋智慧剧场,致力于通过科技的植入弥补传统剧场观演的视觉局限。

  “我们深知,新时代要谋求新发展,必须让剧院回到创作中去,让演员回到功夫上去。在努力用文艺之光铸时代之魂的同时,我们也要与时代同步,紧随‘数字科技+’的潮流,以新品种、新节目、新创意和新的演出形式,推动戏剧艺术在当今时代,在年轻人中焕发出无限活力。”田沁鑫说。

  培根铸魂讲好中国故事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看望政协文艺界社科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作了发言。

  “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番话一直提醒我,不能忘记自身承载的使命和要完成的任务。”2022年全国两会前夕,王学典接受南都记者回访时表示,总书记的讲话在自己此后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王学典长期致力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史学理论和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

  近年来,他主编的《文史哲》杂志在这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和尝试,举办了“传统与现代: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范式转换”“反省与展望:中国人文研究的再出发”等主题的人文高端论坛,探索时代巨变下中国特色哲学科学事业的发展道路。

  “2019年听完总书记的讲话之后,《文史哲》杂志加快了步伐。”王学典向南都记者介绍,杂志自2020年起开设“文明互鉴与中国道路”专栏,将中国道路放在与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和比较的背景下来观察,展示其独特性、普遍性,以及其对外部环境的反应、与外部因素的联系。

  王学典提到,2021年正值《文史哲》杂志创刊70周年,杂志社收到了总书记的回信。信中说,《文史哲》创刊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几代编辑人员守正创新、薪火相传,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国内外赢得一定声誉。

  王学典说,“这肯定了《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付出,我们感到很振奋。”“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说清当中的逻辑,才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

  追梦者答卷——回访和总书记两会面对面的代表委员

统筹/主笔:南都记者 向雪妮

采写:南都记者 余毅菁 实习生 刘柏仪 张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