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刘洪才:
为什么“冰墩墩”走红?对外传播要用好社交媒体


刘洪才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联部原副部长
北京冬奥会领跑虎年外交“第一棒”,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齐聚北京“雪场比武”,吉祥物“冰墩墩”一跃成为冬奥“顶流”……如何复盘北京冬奥会的外交成果?“冰墩墩”走红给我们什么启示?
多年的外事工作经历使刘洪才对我国对外交往、国际关系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入的观察。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刘洪才就冬奥外交、中日韩关系等话题接受南都记者专访。
麦克风
广泛拓展新媒体矩阵传播,融合互动讲好故事。综合利用中外各类社交媒体平台,挖掘报道“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生动案例,持续推送展示中国良好形象的文章、视频、图片,形成融媒体矩阵和全网推送。
冬奥外交
层次多样、主体多元、领域广泛的交往
南都:今年我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冬奥会,您对“冬奥外交”有何观察?
刘洪才:北京冬奥会为中国外交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既有习近平总书记同来华参加开幕式的各国政要、国际组织负责人进行的首脑外交,也有运动员和中国志愿者之间传递友谊的生动案例,可以说是一次层次多样、主体多元、领域广泛的交往。
在民间交往层面,北京冬奥会共计13000多名外方涉奥人员来华,这些人员在赛场内外的互动交流中,亲身体验了一个充满活力、高效热情的中国,切身感受到北京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广大赛事工作人员、志愿者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北京冬奥会也出现了一批备受关注的体育明星,如谷爱凌、苏翊鸣、羽生结弦、安娜·谢尔巴科娃等,展现了他们作为民间外交使者的良好形象。
冰墩墩走红
启示我们对外传播要用好社交媒体
南都:冬奥期间,“冰墩墩”走红,开幕式和闭幕式也颇具中国风,您有没有收到一些国际朋友的反馈?
刘洪才:“冰墩墩”的出圈、走红,确实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日本国内对“冰墩墩”尤其喜爱,这与日本记者辻岗义堂的“直播带货”密不可分。我的同事收到不少日本朋友的反馈,还有人希望能帮他们在中国代购“冰墩墩”。
这次无论是“冰墩墩”还是开闭幕式的中国风,都把中国元素同青年群体、同社交媒体的互动作了很好的融合,呼应了各国民众的关注、喜好,才得到了这样积极正面的反馈。
由此可以看出,民间在推进国际传播方面可以做很多工作,特别是要研究网络时代的传播规律和“Z世代”青年群体的传播喜好。
创新国际传播
要丰富传播的主体载体,拓展新媒体矩阵传播
南都:我们应该如何创新国际传播方式,助力中国软实力传播?
刘洪才:我认为首先要丰富传播的主体载体,加强与国外智库、媒体、民间组织的交流合作。通过邀请外国民间友好人士实地考察、广泛开展交流研讨等方式,增进其以及所在国民众对中国的正面认知。今年我也仍然围绕我国社会组织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强我国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治理有关学科建设、加快人才培养的提案。
二是因地制宜,创新制作外宣产品。针对外方关注和不同地区国别的传播规律,制作面向外方的新媒体产品,用数据说话,用实例说话,用好点对点、点对面的沟通方式,构建民间特色中国叙事体系,讲好民心相通故事。
三是广泛拓展新媒体矩阵传播,融合互动讲好故事。综合利用中外各类社交媒体平台,挖掘报道“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生动案例,持续推送展示中国良好形象的文章、视频、图片,形成融媒体矩阵和全网推送。
中日韩关系
应加强民间友好往来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南都:您怎么看当前中日、中韩关系?
刘洪才: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洲乃至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今年是中韩建交30周年,中韩互为重要近邻和合作伙伴,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全面快速发展,不断提质升级。
南都:应如何提升日韩两国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呢?
刘洪才:我建议中日、中韩从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彼此交流。
首先是加强民间友好往来。虽然新冠疫情使面对面交流受到较大影响,但三国民众可以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形式开展民间对话,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例如,北京冬奥会期间,中日韩奥运健儿同台竞技,民众也开展了一些互动。
同时,可以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日韩同属一个文化圈,地缘相近、文缘相通。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有利于充分展示东亚文化的特色,扩大亚洲文明的影响力,夯实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此外,加强青年交往也非常重要。青年是国家和世界的未来,是三国民间友好的接班人。积极开展青年友好交往,能够为中日韩民心相通和国家关系长期向好打牢基础。
RCEP新机遇
为中日韩经贸合作注入更多活力
南都:RCEP今年初正式生效,中日韩都是RCEP的签署国,这将会给中日韩关系带来哪些新机遇?
刘洪才:RCEP带来的新机遇首先体现在经贸合作方面。中国是日本、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韩国分别是中国的第四、第五大贸易伙伴。RCEP生效实施将全面提升中日韩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重塑亚洲产业链供应链,带动商品、技术、服务、资本等跨境流动,为中日韩经贸合作注入更多活力,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强劲动力。
新机遇还体现在民间交流方面,RCEP生效实施为中日、中韩在文化、教育、青年、媒体、智库等领域进一步扩大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更多机遇。
采写:南都记者 丁境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