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和总书记两会面对面的全国人大代表:
教师队伍稳定了 人才流失大大减少


董彩云 高质量职业教育为学生多提供了一条出路,也能从技术上巩固当地脱贫攻坚的成果,为乡村振兴再助力。

李杏玲 师资培训尤为重要。只有不断学习,知识才能不断更新,人才方能不断保鲜。

娜仁图雅 建议得到了回应是我一生中最欣慰的事,未来我还会把代表的工作继续做好!
“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一直激励着我。”2019年全国两会,总书记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全国人大代表、时任临夏州积石山县吹麻滩小学校长的董彩云,曾建议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近日,已出任甘肃广播电视大学临夏分校副校长的董彩云,在接受南都回访时表示,当地牢记嘱托,打造“技能甘肃”,一批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已陆续落地。
2022年全国两会前夕,南方都市报、N视频回访多位和总书记两会面对面的全国人大代表,听他们讲述在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生动实践与思考。
吸引更多青年接受职业教育
“作为从事基层教育工作的少数民族代表,能在北京向总书记汇报我们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的情况,我倍感荣幸、万分激动。”董彩云告诉南都记者,2019年3月7日,总书记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她作为发言代表之一,向总书记讲述了当地教育的新局面。
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后,如何破解职业教育的发展难题一直是董彩云牵挂的事。她向南都记者坦言,从前临夏州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既缺少来自“双一流”的人才,也缺少教学设备,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抱着为学生们争取机会的想法,董彩云在会上道出临夏州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建议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令她惊喜的是,建议很快就获得了回应——同年8月,总书记来到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考察山丹培黎学校,他指出,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令董彩云振奋不已,她也亲眼见证了职业教育在甘肃的蓬勃发展。2020年,教育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全省推进甘肃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把职业教育作为甘肃实体经济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董彩云告诉南都记者,一批职业技术学校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当中。其中,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已于2020年揭牌招生,开设了6个紧缺型特色优势专业,摒弃过去部分层次较低且不正规的职业技术体系,如今新落成的职业技术学校为学生提供正规技术培训,这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的技术更加全面,更能拓宽他们未来发展的路子。
在董彩云看来,高质量职业教育不仅为初高中毕业的学生多提供了一条出路,也能从技术上巩固当地脱贫攻坚的成果,为乡村振兴再助力。她兴奋地表示,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一直激励着她努力工作、再上新台阶。
破解乡村教师难招难留问题
在升任甘肃广播电视大学临夏分校副校长以前,董彩云是坚守在“三区三州”乡村教育一线的小学教师,对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变化深有感触。“从教三十多年了,还是缺乏人才”,她始终惦记着如何建设当地教师队伍。为此,她成立了自己的名师工作室,专门针对45岁以下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董彩云深刻意识到,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师的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梅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李杏玲对此也深有体会——
“2018年3月7日,总书记参加咱们广东代表团审议,为广东指明了下一步发展的前进方向,其中‘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言更是催人奋进,鼓舞人心。”李杏玲向南都记者回忆道。
作为来自教育战线的代表,李杏玲曾在教师岗位上耕耘了28年。在她看来,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人才是关键,留用引进来的人才和培育本土人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师资培训尤为重要。”李杏玲向南都记者感慨,“只有不断学习,知识才能不断更新,人才方能不断保鲜。”
乡村教师难招难留等问题,一直被视为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短板。令李杏玲感到欣慰的是,梅州市在留用人才方面的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2018年,《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要求各县(市、区)结合加快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在交通便利、公共服务成型的农村地区合理布局义务教育学校,并深入实施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学校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确保县域内农村学校教师实际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同职级县镇教师工资收入水平。
教学环境得到改善,教师生活补助得到发放,李杏玲切身感受到,乡村教师安教、乐教,工作积极性逐渐提高。“乡村教师的幸福感增强,也不再总想着往城里跑。教师队伍稳定了,人才流失大大减少。”李杏玲笑着告诉南都记者,有人甚至对她说:“我是乡村教师,我骄傲!”
把家庭教育问题写入建议
如何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发展“互联网+教育”是关键。李杏玲告诉南都记者,2021年,梅州市完善“群建共享”数字资源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梅州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引入“平台+教育”服务模式,对接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了市、区、学校一体化平台,实现资源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
李杏玲补充道:“不仅如此,‘强研行动’‘强师工程’和‘五育并举工程’等提升教研水平的举措,也正助力咱们梅州教育水平不断攀升。”
校园之外,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与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同向而行,协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总书记对家庭教育作出重要论述。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蒙古族小学教师娜仁图雅,曾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为总书记敬献哈达,也是从那时起,她把多年关注的家庭教育问题,写入了自己的建议。
娜仁图雅告诉南都记者,她始终牢记嘱托,履职期间,为更好地了解家庭教育状况,曾先后走访学校、社区、工厂,还访问了许多家长,提出多条有关家庭教育的建议。作为人大代表,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建议得到了回应——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
“这是我一生中最欣慰的事!”娜仁图雅激动地说,“未来我还会把代表的工作继续做好!”
追梦者答卷——回访和总书记两会面对面的代表委员
统筹/主笔:南都记者 向雪妮
采写:南都记者 何嘉慧 实习生 陈妍彤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