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吕丽萍:做演员要坚守自己,上综艺会“蚕食”形象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许晓蕾 03-12 01:15

  吕丽萍表示有机会还想演一部好的老年女性戏。

  《编辑部的故事》中的戈玲、《围城》中的孙柔嘉、《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褚琴……三十多年来,各种角色,她都信手拈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就是著名表演艺术家、台湾金马奖影后吕丽萍。3月8日,由吕丽萍主演的励志文艺片《红辣椒》,于全国百家城市的金逸影城联袂上映。

  真是久违了!面对记者的采访,她还有点不太适应,“我其实离采访这个事情也挺远的,都不太适应。我好像已经不是这个行业的人了,很奇怪,已经太远离了。”

  说是这样说,但一聊起来,吕丽萍没有一点明星架子和包袱,就像她呈现的角色一样,特别质朴和接地气。

  谈起自己的专业,她有特别多的话讲:“对每一部戏,我都会二度创作。表演艺术应该有一个美好的传承,不被丢掉也不被污染,把它宝贵的部分保护起来。”

  她感慨:“现在居然有什么抖音卖东西的也来找我。”现代人挺难的,各种世俗的功名利禄诱惑太多。虽然诱惑很多,但吕丽萍还是一如既往地很低调,平常的生活就是看书、健身,“我觉得挺好的,特别安静”。但其实,她还有雄心,“好像还没怎么拍戏,怎么人都老了?”

  已经62岁的她并不忌讳提年龄。吕丽萍觉得自己的人生还没有达到巅峰,还等着更好的戏“登顶”,“我还是会坚守我自己的。反正努力吧,不负大家的希望。中国有大把的题材都是宝贵的,像金矿一样,但是现在还没到开采的季节,那就先等待吧!”

  01 谈角色

  希望演一部好的老年女性戏

  南方都市报:我看您在《红辣椒》里面都是素颜的,完全没有化妆,您是刻意做这种效果的吗?

  吕丽萍:不但素颜,还得把自己抹黑一点呀。你得接近人物,要不然观众怎么相信你啊。你哪怕有一点漏洞,别人不相信了就不会感动,这就是表演艺术,你把你自己表现出来就麻烦了。

  南都:《编辑部的故事》的戈玲、《激情燃烧的岁月》的褚琴,都是那种泼辣的角色,这次《红辣椒》的奶奶又是非常深明大义和敦厚温良的,生活中的您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更接近哪一种您扮演过的角色呢?

  吕丽萍:我应该说是太科班出身了,中央戏剧学院老师等于把他们所有的真传都给了我们,所以我真的很感谢这些老师。每一次,我都是要融入角色当中,不能有自己。当然,你的心灵可以跟角色沟通,比如说在哪个桥段,这个角色的心灵跟我的心灵是能够发生碰撞的。

  我的性格是什么样,我也不知道。说实话,我不是很幽默。我是谁?我从来不在乎这个问题。但是只要这个人物真的让我怦然心动,我就很想演。我在乎的是这个人物,比如说电影《玩酷青春》这个剧本就让我很感动,能够把眼光关注到清洁工身上。我平时去各种地方、住各种酒店,我想知道酒店的服务员是怎么生活的,愿意观察他们,也跟他们打招呼。还有我自己也是一名母亲,让我能够为清洁工母亲这个角色赋予生命。

  南都:这么多年您演了那么多角色,最成功的角色是哪个?

  吕丽萍:只能是观众觉得最成功的吧。但是对我来讲,好像还没怎么拍,怎么人都老了?

  南都:好像相比电影,近年来您更活跃在话剧舞台上,为什么?

  吕丽萍:因为我是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舞台等于是我的老本行。舞台戏非常难,你要亲身去演、亲力亲为,电影你可以说不行你再来一条。当然,我拍电影,都准备得特别充足,都是一条过。

  舞台戏这几年我是排了两部,《培尔·金特》和《独自温暖》。像《培尔·金特》,易卜生写的戏,跟这样的大师能够心有灵犀,真是很享受。《独自温暖》我们都演到二线城市去了,可惜快到三线的时候停了,快100场了。我演一个特逗的老太太,有点幽默。我喜欢幽默,观众能笑出来,我就挺开心的。很遗憾没跟我的老师张仁里合作过话剧,他太幽默了。他排的喜剧效果特别好,现场观众掌声很多,那是多享受的事啊!

  南都:还有什么角色是你想要挑战的吗?

  吕丽萍:确实有,我希望演一部好的老年女性的戏。但现在因为疫情,也没有人去关心、去写我这样一个年龄的人。只能我自己写,但我又不是这个专业,隔行如隔山。

  02 谈家庭教育

  不要错过孩子最好的教育年龄

  南都:在电影中演奶奶,生活中,您是不是也特别想当奶奶?

  吕丽萍:没有,我挺顺其自然的,有的时候演奶奶很过瘾,但你要是真的当了奶奶了,可能就要操碎心了。

  南都:您在电影中演留守家庭的守护人。中国传统家庭的孩子要不就外公外婆带要不就奶奶带,您认可这种隔代的爱吗?您要是真当奶奶了,会帮忙带孩子吗?

  吕丽萍:这种隔代守护不健康。当子女实在没有办法,请不起保姆,又得工作,父母就只能帮他们了,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像有的小孩,父母事业心特别强,不管孩子,孩子就托给祖辈了,那孩子对父母就没有那么深的感情,只对爷爷奶奶有感情。如果是我的儿子,我可以帮忙,比如说遇到困难了,我们肯定会拔刀相助。但是,你要说一直带着孙子,孩子会缺失父母的爱,又成了一个留守儿童了,跟这个戏一样了。

  南都:在您的孩子张博宇小的时候,您也是尽量自己带吗?

  吕丽萍:尽量自己带,但也要工作赚钱养家,所以还是不够完美、险象环生的感觉。我也会看一些育儿书之类的,很是如履薄冰,但是又乐在其中。要让孩子有个技能能够养活自己,能够建立家庭、能够负起责任,这都需要家长的影响和教育。最主要是小孩小的时候需要爱,你就要给他爱、给他信心,让他形成自己的个性。我尽量让我的孩子有个性、让他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我对孩子的一个鼓励。其实,每个人都不一样,都是有个性、都是有独特的东西,如果都是一样就很可怕。我觉得,父母不能让孩子跟自己一模一样,一定要有他自己的东西。

  南都:在陪伴儿子成长的过程中,有没有代沟和误会发生呢?您都是怎么处理的?

  吕丽萍:如果是我的问题,比如说我误会了或者是用了比较家长权威那种态度的话,如果孩子提出这个问题,他认为你是不对的,我就会去思考自己的问题,会向他道歉。道歉是最重要的,因为孩子也能够学会原谅,学会道歉。不能够什么都是你对,错都是别人,这样的人很难进步,也很难与人相处。

  03 谈娱乐圈

  业余分子都想当制片人、演员,这样的观念不健康

  南都:现在娱乐圈的发展健康吗?

  吕丽萍:人们都想快餐式面对所有的专业,认为这行好赚钱,任何一个业余分子都想能够当个制片人、当个演员什么的,这样的观念很不健康了。如果大家觉得这么容易就能走出来的话,都急功近利,其实反而是在走弯路,这个行业会被蛀坏。我觉得现在各行各业都有这些问题,包括写剧本也是,迎合别人来写,哪个片子最赚钱就跟哪个片子学。确实越业余的人,倒是比你更知道怎么走,挺得心应手的,但是你发现可看性、艺术观赏性没有了。这个作品留不住的话,那就是浪费光阴。制片人有钱,就想拉一个人来主演,这不是把这个作品全部毁了?但是很多人就这样混过来了,导演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拿着钱走,作品爱咋咋地。这种现象已经很长时间了,有钱他觉得他什么都能够管什么都能够说,而没有尊重那些专业人士。现在这样的专业人士也都少之又少了。

  南都:好像很多演员都比较喜欢参加综艺节目。

  吕丽萍:这些综艺节目就是因着你成腕了或者成星了最后的副产品,这些副产品有好的也有糟糕的东西,但是得看观众的欣赏水平,娱乐娱乐得了,你要求太高也不行。我不太轻易去拍广告和上综艺,因为我觉得这对我这个人物形象也是一个蚕食,你广告多了,观众看到你,也进入不到你的角色里去了。因为他会觉得你是那个卖产品的人,你就没法演了,所以我宁可不挣这钱。为什么很多导演还愿意找我,就是因为你没有去过度曝光。我挺害怕这种过度的曝光,有的人说你再不曝光,人家都把你忘了,我心想忘了我,正好我还可以演一个角色。有人说你要曝光率强,别人就会多找你,恰恰相反,真正有分量的角色是不会找你的。

  04 谈自身

  表演艺术应该有一个美好的传承

  南都:中戏的80班特别有名,出了很多表演艺术家。您对表演艺术有些什么思考?

  吕丽萍:我对生活比较热爱,还有一个对我的专业有很多反思、很多思考,觉得表演艺术应该有一个美好的传承,不被丢掉也不被污染,把它宝贵的部分保护起来。中戏的老师确实太宝贵了,2018年,我的恩师张仁里走了,我记得我在青岛演出完赶到北京参加他的追悼会,心里很沉重。他写了一本书叫《启程》,这本书就写我们80班,我们80班确实很努力,就是教学相长的感觉。我们那一拨孩子是比较专注的,老师特别专注地教我们,我们也特别认真学,外面招我拍电影都不让我去,比如当时孙周的大剧《今夜有暴风雪》,梁晓声的著作。我非常喜欢但没有去拍,特别遗憾啊。

  南都:您这么多年的演戏生涯还有无什么遗憾的事情,或者说还有什么没有实现的小小的梦想?

  吕丽萍:其实没有,我已经很满足。我为什么低调呢,就是觉得给别人机会吧,我不能再去争这些风头,没有意义。但是,在表演艺术上,我觉得还不满足。像一些国际水平的戏都是整体特别到位,从声音、音乐、光感和美术各方面都是无可挑剔的感觉,我们还没有完全达到。我希望我们的表演艺术能传承下去,但是你也要有人真正去循循善诱地引导、坚守,而不是被外在的东西蚕食掉。当你说了学术性的时候,他们就弄出一个《演员的诞生》的综艺节目,就又被蚕食了,你就没辙,什么东西都能给你蚕食掉,给你盗版、山寨,完了给你赚点钱就走了,真是“人间正道是沧桑”。反正我要是有机会,还是希望能够发出一点亮光。

  南都:您有什么人生格言吗?

  吕丽萍:就是我妈妈给我说的,“人最宝贵,你不能亏欠人,施比受更为有福。”所以我这一生,今年62岁了,这个话始终没有忘记。我的表演也是这样,你要忘记自己,你才能够去创造,你老把自己弄得跟花儿似的,跟明星似的,架在那儿,怎么演啊?比如这个戏不需要你去刷睫毛,你非要刷,根本不按人物走。当时我看《山楂树之恋》就愣住了,那个知青怎么可能一口的烤瓷牙?只要这个人一咧嘴,我就不想看了,这叫知青吗?

  采写:南都记者 许晓蕾 实习生 陈颖妮 郭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