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化改造可以多些“反向扫码”式操作
近日,一段对话引得全网点赞——“您好,请扫码”“我这手机扫不了,你看政府给我发的这张卡,你能不能扫我?”“没问题,显示您是绿码,请进。”在与防疫人员简短对话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88岁居民邱玉山顺利地进入超市购物。
毫无疑问,这段对话赢得了人心,网友几乎齐刷刷地留言:建议全国推广。
梳理疫情以来在便利老年人出行方面所做的工作,各地都有很大进步,但进步不能停滞,也需要像“反向扫码”这样不断优化。健康码应用之初,老人是否有智能设备,是否会用智能手机成为出行痛点,随后,离线码、人工通道等面向特殊需要人群的社会配套开始完善。此次“反向扫码”是在前一基础上的继续优化,之所以会有这一操作,主要因为具体场景中,人工通道对老年人的便利程度还不够。
邱玉山的例子具有代表性。他用的是非智能手机,以前每次进入这家超市,工作人员都要详细登记姓名、住址、联系电话和身份证号,“有时排队登记的人多,站久了还挺冻人。”可以看到,人工通道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人没有健康码的难题,但在冬日或者夏日,不便利仍旧存在。在便利老人这件事上,正确的态度显然是服务提供者宁可麻烦自己,尽量少麻烦老人。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路,当“反向扫码”得到报道后,自然有许多人为此竖起大拇指。
近年来,健康码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刚需,公交、超市、公园、车站……健康码已经与公共生活深度绑定。老人对这些公共场所需求很大,当智能化更多参与防控过程,平衡老人生活习惯与智能产品的使用矛盾便重要起来。事实上,各地也在探索类似于“反向扫码”这种更便利老年人出行的方式。比如,宁夏吴忠的一个社区推出了实体绿码通行证进出小区,“绿码通行证”只有名片大小,上面标示着居民的信息和网格员电话,老年人遇到问题可及时拨打电话,向网格员反映、求助;广州将老年人优待卡、学生卡与健康信息直接绑定,搭乘公交时刷卡会自动核验健康码状态,无需再向司机出示健康码。
有了这些尝试的个例,有理由期待,通过进一步的整合,让“反向扫码”的精神内核不只体现在部分特殊群体进出超市,或搭乘公交,或进出小区这样的场景中,更是用一张卡实现所有场所的通关。当然,为确保健康状态有效,可以每14天通过网络上传或社区报备健康状态的方式以保持通关卡的有效。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这么大数量的老龄人口,其中必定有玩手机贼溜的,但必定也有智能设备使用不那么好的,由于基数太大,无论比例有多少,在智能化浪潮中感受到不适应的老人肯定不会少。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很大程度体现在公共空间能否包容有着不同习惯的人群,这种习惯可能是滞后于时代趋势的,可能是会增加相关成本的,但正如效率之外还有公平,利益之外还有道义,智能社会不仅有必要等一等“传统”的老人,还应该扶一扶“传统”的老人。
“反向扫码”为人们称道,这种以“最大程度便利老人”的适老化改造思维应该被外延得更广,不止于疫情防控场景,而应该体现在各方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