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纾困,看政策也看效果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1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消费的政策举措。会议要求,一是应对疫情影响,稳市场主体,把特困行业纾困政策落实到位;二是加快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培育新型消费、“智慧+”消费;三是扩大医疗健康、养老、托育、汽车、家电等重点领域消费。
疫情给经济恢复带来了很大影响。尽管前两个月我国经济数据大超市场预期,但本土疫情反弹,受波及省份数量和相关城市经济体量都为两年来的新高,有关机构预计疫情或对一季度GDP增速造成0.3个到0.7个百分点的负面冲击。其中受影响最大者,当属餐饮业、零售业、旅游业、交通客运等服务行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商户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
服务业一头连着市场主体,一头连着百姓生活,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起着重要作用。有鉴于此,自2020年以来,从国家到地方,我国已经出台了多轮纾困政策。国家层面,国家发改委等14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了43项具体措施,到了地方,截至目前也已有20多个省区市和重点城市落实细则,陆续打出服务业纾困的组合拳。
从效果来看,这些纾困措施有普惠性扶持也有针对性帮扶,而且涵盖了财税、金融、就业等多个方面,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目标。但是新一轮疫情又起,当下还肯定不是乐观的时候。
在这种背景下,本次国常会聚焦新型消费,强调引领、扩大重点领域的消费,其针对性不言而喻。
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内容,与传统消费相比,新型消费的突出特点是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依托互联网技术,定制消费、“智能+”服务消费等新型消费场景被“创造”了出来,满足了消费者品质化、个性化和中高端化的消费需求。随着5G时代到来,新型消费肯定还会加速发展。
我国培育新型消费有着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短板。当前,在抓紧做好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之外,尤其需要注意推动新型消费扩容提质。一方面,针对新型消费区域不平衡、城乡不平衡问题,要引导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下沉农村;另一方面,为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要加快完善流通领域制度规范和标准。
培育新型消费、扩大重点领域消费,会提高整个市场的活跃度,对市场主体无疑是利好消息。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当前经济环境中不同的市场主体有着不同的需求,这些主体对针对性的纾困措施抱有较高的期望。
实际上这也是本次国常会把纾困政策是否落实到位作为首要关注点的根本原因。
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纾困政策是否落实,效果到底如何,有没有政策打折的情况发生,市场主体最有发言权。因此,有必要组织工作专班,对各个层面的纾困政策进行评估,倾听市场主体的诉求和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政策作进一步优化。
另外,虽然同样处于一个比较困难的时期,但不同行业也有不同的情况。某些特殊困难主体可能需要真金白银的扶助,但也有主体更希望在市场中找到新的服务方式,因此,政策如何发挥引导和激励作用,和“发红包”一样有着重要价值。
新一轮疫情妥善管控后,宏观政策的支持加上防疫政策的优化,消费复苏的基础相信将更加坚实。
- 下一篇:挖掘数据潜力,为科学防控提供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