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实施6次飞行任务,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
我国将研制搭载7人新一代飞船

4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展情况,神舟十三号乘组共在轨飞行183天,目前航天员身体状况良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顺利收官。今年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我国还将实施6次飞行任务,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
明年发射巡天空间望远镜
中国工程院院士、来自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介绍,今年即将发射的问天实验舱内配置了与天和核心舱一样的生活设施,包括三个睡眠区、一个卫生区和厨房设施,可以与核心舱一起支持2艘载人飞船的停靠和6名航天员的生活,配置小型机械臂,问天实验舱还具备核心舱对于组合体管理控制功能的备份舱段,当核心舱平台功能出现故障时,可以切换至问天实验舱行使组合体控制和管理功能;梦天实验舱配置货物气闸舱,可以实现舱外试验项目的不断更新。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表示,明年将发射巡天空间望远镜,开展广域的巡天观测,有望在暗物质和暗能量、系外行星与太阳系天体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中国载人航天将从近地空间走向地月空间,进而迈向深空,目前已开展载人月球探测的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深化论证,未来将实现中华民族嫦娥奔月、蟾宫折桂的梦想。
郝淳介绍,空间站建成后将进入为期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初步计划每年发射2艘载人飞船、2艘货运飞船,航天员将长期在轨驻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技术实验和空间站维护工作,将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载人飞船,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载人飞船的返回舱将实现重复使用,新飞船可搭载7名航天员,上行和下行载荷能力将大幅提高。
“六人出差组”将共同在轨驻留5-10天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黄伟芬在国新办发布会介绍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展情况时介绍,今年还将发射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
黄伟芬表示,按照空间站建造阶段的任务安排,执行2次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已经选定。两个乘组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轨驻留5-10天,航天员系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即将登上太空的航天员需要在轨完成哪些工作?黄伟芬称,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两个乘组都将在轨飞行6个月,将首次实现在轨乘组轮换,实现不间断有人驻留。两个乘组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轨驻留5-10天,航天员系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针对建造阶段飞行任务特点,航天员系统本着“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试训一体”的原则,设计并实施了八大类200余项训练,使航天员在思想、身体、心理、知识储备、操作技能等各个方面都具备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
此外,加强了个性化训练和个性化健康保障工作,多次安排两个乘组和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进行交流,在神十三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保障措施,以确保航天员在轨健康生活、高效工作,圆满完成任务。
南都提问
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航天员身心状态良好,正恢复中
黄伟芬在国新办发布会上答南都问时表示,三名航天员在轨飞行期间,身体和心理状态良好,协同配合默契,工作紧张有序,生活丰富多彩,任务完成出色,他们经受住了身心的考验和各项任务对自身能力的考验。航天员在轨驻留期间圆满完成了两次参观活动、两次太空授课、手控交会对接试验、航天医学、航天心理学和空间材料科学等共计有40余项在轨实验任务,完成了80余项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还完成了大量空间站组合体平台的巡检、设备的维护、照料,实施健康监测和在轨演练,完成大量科普教育等公益视频,拍摄了大量图片和视频资料等。
对于大家关心航天员的身体状况问题,她也表示,三名航天员在轨飞行期间,身体和心理状态良好,协同配合默契,工作紧张有序,生活丰富多彩,任务完成出色。“他们经受住了身心的考验,以及各项任务对自身能力的考验。目前他们已经返回了北京航天城,正在按计划开展后续的恢复工作,目前身心状态很好。”黄伟芬说。
采写:南都记者王凡 潘珊菊
- 下一篇: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