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线上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谈全国统一大市场:
统一规则促进内循环并与国际接轨


4月20日,博鳌亚洲论坛举行“实现碳中和:企业在行动”分论坛。 新华社发
日前,中央发布文件要求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一政策出台有何考量?推动文件落地的抓手是什么?4月20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线上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分享了自己对上述问题的理解。
郑永年认为,规则是生产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抓手是规则统一。在促进“内循环”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做加法跟国际接轨,让中国规则走向国际市场,真正实现从大国走向强国的目标。
“全国统一市场”非新概念
但这次是首次系统阐述
4月10日,《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发布。《意见》要求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
《意见》出台后引起诸多讨论,有声音甚至认为,统一大市场意味着要重回计划经济模式。南都记者此前报道,多位专家表示这是对政策的误读。今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郑永年接受南都等媒体采访时,也分享了他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看法。
郑永年告诉南都记者,“全国统一市场”并非新概念。199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正式确定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之后,几乎每次党代会及政府文件都会提到开放统一市场建设的相关表述,而这次是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全国性统一市场。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将“全国统一大市场”写入其中,要求“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2015年10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意见》也明确,要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防止相关政策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
“有人说国家统一市场是计划经济。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所有近代国家都是搞计划经济出来的。”郑永年说。他在一篇文章中论述道,是否具备一个全国性统一大市场,是近代国家与传统国家的本质区别之一。传统国家的市场是地方化、本地化、分割的小市场,而近代国家的市场是全国统一市场。今天的欧盟更进一步,形成了超国家的统一市场,这对欧洲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促进内循环基础上做加法
让中国规则“走出去”
根据《意见》,统一大市场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个市场的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要素和资源市场、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同时市场监管要公平统一,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
为什么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少专家解读认为,这与“双循环”有关。据南都记者了解,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国内经济因疫情影响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中央早在2020年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中央出文件明确要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我想这只是第一步,在促进内循环的基础之上还要外循环。”郑永年主张做加法——继续与国际市场接轨,让中国规则“走出去”,真正实现从大国走向强国的目标。
要“走出去”,则需具有世界标准意识并形成统一规则。郑永年以互联网为例,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主要集中在中美两国,欧洲则相对缺乏。但欧美国家都有互联网规则,而中国只局限于国内。在缺乏建立世界标准意识的情况下,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只能接受美国或者欧盟的规则。
建议粤港澳大湾区
先形成区域性统一大市场
郑永年还提到,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关系好比几个不相关联的土豆,但美国的互联网公司之间是相互开放的。他认为,这种开放有赖于政府通过规则并使用法律约束形成。因此在建设全国统一市场过程中,政府要发挥更好作用来确立规则,促进企业互相开放。
郑永年认为,有必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消除阻碍市场发展的行政壁垒,牢牢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同时他提醒,在短时间内统一规则,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并不现实,但推进区域协作可以成为执行的抓手。像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等可以先统筹形成区域性的统一大市场,然后向福建、海南等地扩散。
郑永年特别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应该在国家统一市场建设过程中积极发挥作用。他建议将极具国际化的香港规则引入大湾区,在香港规则的基础上再增加内地好规则,以点带面将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则对接起来。
南都记者注意到,《意见》也指出,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前提下,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积极总结并复制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
分论坛
博鳌亚洲论坛与会嘉宾谈俄乌冲突推动能源转型:
预计2050年全球电力一半靠太阳能
4月20日,博鳌亚洲论坛举行“实现碳中和:企业在行动”分论坛。主办方指出,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首个论坛以“碳中和”为主题,释放了中国致力于碳中和和绿色转型的信号。
在论坛上,与会的几位企业负责人分别讲述了如何在各自的领域进行绿色转型和去碳化。有企业家认为,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之下,能源转型显得更为迫切。有人预测,到2050年,全球50%的电力能源将来自太阳能。
绿色能源有助于解决
能源争端与安全问题
在俄乌冲突及各国制裁与反制裁的博弈冲击全球能源格局与市场的背景之下,多位企业家认为,政治现状将推动绿色能源的发展。
澳大利亚铁矿石生产商FMG集团首席执行官伊丽莎白·盖恩斯在论坛中谈道,公司现在面临着非常大的化石燃料压力,因此对绿色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绿色议程并没有让位于现在的政治情况,俄乌冲突反而会推动能源转型。”她说。
远大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跃表示,在碳中和的理念下,人类可以得到很多实际利益,比如经济效益、安全效益。“俄乌冲突中,能源问题对这场战争影响最大,也是这场冲突外溢中最严重的后果。很多欧洲国家甚至提出重新大规模开发核电,但核电在战争面前将会是灾难性的。”他在论坛中表示。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也认为,太阳能资源有利于解决能源争端,化解未来全球的地缘政治问题。他认为:“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太阳能,不管欧洲、美国、中国、印度、非洲,所有的国家都有太阳能资源。如果充分发展,它会解决现在由于石油等引起的能源安全、能源冲突、地缘政治问题。”
预计2050年
光伏装机容量是现在的20倍
在论坛上,高纪凡预计,到2050年,全球50%的电力能源将来自于太阳能。
据IRENA(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在《世界能源转型展望》发表的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太阳能发电全球装机756GW。到2050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可能会超过14000GW。“这相当于现在20倍左右的增长空间。”高纪凡说。
高纪凡还表示,“随着太阳能光伏技术的进步,效率不断提升,太阳能的成本还会持续下降,所以太阳能光伏未来会成为全球最便宜、清洁、安全的能源。”他还认为,太阳能既是实现未来碳中和的第一主力,也是化解全球地缘政治问题的重要因素。
高纪凡预测,30年后,全球太阳能发电的占比将由现在的30%增加到50%以上。实现这个数据需要3个前提,首先,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太阳能的转换效率,降低成本。其次,要大力发展储能系统,比如锂电池储能、钠电池储能等,以解决太阳能受阴雨等天气原因影响不能发电的问题。第三,要大力发展高压电传输,将沙漠荒漠等地产生的太阳能输送给城市。
中央出文件明确要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我想这只是第一步,在促进内循环的基础之上还要外循环。——郑永年
随着太阳能光伏技术进步,效率不断提升,太阳能的成本还会持续下降,所以太阳能光伏未来会成为全球最便宜、清洁、安全的能源。——高纪凡
采写:南都记者 李玲 宋凌燕 见习记者 陈秋圆 实习生 王玮 发自北京、博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