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昨起广州荔湾北片13条街道恢复堂食,不少茶楼规定用餐不得超两小时

荔湾茶楼开市 老广又叹早茶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叶孜文 杨丽云 04-22 00:50

  4月21日,文昌路广州酒家恢复堂食,食客愉快交谈。 南都拍客 董伟跃 摄

  4月20日晚,广州市荔湾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称,荔湾区北片13条街道(金花街道、西村街道、南源街道、逢源街道、多宝街道、龙津街道、昌华街道、岭南街道、华林街道、沙面街道、站前街道、彩虹街道、桥中街道),除逢源街道现有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之外的区域,所有社会餐饮单位(含提供堂食的食品销售单位)从4月21日起恢复堂食服务。现有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内所有社会餐饮单位(含提供堂食的食品销售单位)自解封之日起自行恢复堂食服务。

  4月21日一大早,各茶楼开市,老广们又如往常“叹”起了早茶。但考虑到疫情影响,不少茶楼规定用餐时间不得超过两小时。

  4月14日,广州新增39+5例本土病例。广州荔湾区发布通告,对全区北片13条街道实施暂停堂食措施,提供到店自取、外卖订餐服务。

  社区志愿者

  广州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累计组织600余人次志愿者

  “社工+志愿者”防疫模式 精准服务超10万居民

  自今年4月广州发生新一轮本土疫情以来,广州市志愿者协会单位会员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社工+志愿者”模式全力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携手筑起疫情防控安全线。截至目前,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依托在地社工站,累计组织600余人次志愿者,服务居民超过10万人。

  跨区联动 精准服务管控区困难老人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社区困境长者等特殊困难群体的服务需求,尤其需要社工和志愿者快速识别、响应和携手行动。

  这天,志愿者黄雪清参加荔湾区岭南街社工站红棉热线志愿服务队开展困难群体电访服务时,收到了低保长者谢阿姨家属的求助。“请问可以帮助我家里的老人吗?”黄雪清详细记录好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负责社工。原来,62岁的谢阿姨目前独自居住在白云区同德街泽德花苑,因为不会出示健康码,已经很久没有出门买菜和取药了。岭南街社工站立刻与谢阿姨居住地的同德街社工站取得了联系,再由同德街社工站联系谢阿姨本人,耐心地教导她处理健康码的方法,以及告知她社区里核酸检测点的具体位置。经过多番的对接和沟通,从荔湾区到白云区,社工和志愿者合力解决了老人因“无码”而生活不便的“燃眉之急”。

  紧密配合 支援疫苗接种、核酸检测工作

  天河区元岗街社工站在日常服务中与当地社区配合紧密,近期,因应广州防疫需求,社区居民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的需求大幅增长,社工马上通过广州公益“时间银行”平台发布招募信息,每日组织志愿者在疫苗点现场协助维持秩序,引导居民填写资料,解答居民有关接种疫苗的疑问。

  元岗街社工站的负责社工表示,在疫苗接种、核酸检测等社区防疫服务一线,社区志愿者是社工的好搭档、好帮手。“这些志愿者都是附近的居民,我们平时通过开展活动、社区服务、培训等工作和居民建立了较紧密的联系,所以每次招募信息一发出,他们很多都主动来报名,如第一时间报名的志愿者邓月霞,她不仅自己参与,还积极动员身边朋友一起参加。而且街坊邻里都很熟悉他们,有了他们的协助,我们接种点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很多。”

  而荔湾区龙津街社工站则是从去年开始培育组建了一支“防疫先锋”党群志愿服务队,专门协助街道开展防疫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服务实践,如今,“防疫先锋”党群志愿服务队已经能自主承担起辖区内一个疫苗点的服务工作。

  心理防疫 开通“心灵守护”热线

  疫情期间,心理关怀和支援服务同样重要,在“心理防疫”这个特殊的战场上,社工发挥着链接资源的优势,携手一批心理咨询专业志愿者正通过一条条心理热线,成为一线防疫工作者和居民“倾听者”“治愈者”。

  从2022年3月23日起,五山街社工站党支部联动广州市人心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开展“党建引领,心理护航”活动,发挥壹心理服务平台的专业优势,开通“心灵守护”热线,为医护人员、志愿者等一线防疫工作人员以及社区居民提供“一对一”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援服务。据悉,受助者每次的心理倾诉和咨询服务为30分钟,挂断后可免费再次拨打。

  五山街社工站相关负责人说道,“疫情期间,我们的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社区志愿者经常都是持续服务连轴转的,真的非常辛苦。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发挥一些有专业技能志愿者的优势,帮助一线人员减轻心理压力。”截至目前,“心灵守护”热线累计已服务近60人次一线工作者和社区居民。

  隔离病区医生

  隆鼻未拆线就进隔离病区,怎么办?

  肝胆外科主任“客串”整形医生

  “医生,入院前我做了个小手术,已经超过了拆线时间,怎么办?”市八医院康复三区的新冠患者张小姐十分焦虑地对查房医生说道。了解情况后,康复三区李宝金主任立刻为患者解决燃眉之急,在马高原护士长组织安排下,医护高度配合给患者进行了切口换药及拆线处理。

  张小姐是前不久收治在康复三区的,她是一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康复者,也是一位隆鼻术后恢复期患者,住院隔离期间,由于疫情限制一直未能进行创口拆线处理,创口缝线已经超出拆线的时间。

  正当张小姐焦虑不已时,正好碰到了以手术刀为“武器”的外科专家李宝金主任。李主任原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的肝胆外科主任,从业三十余年,做过无数台大大小小的外科手术,精湛的医术也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为无数患者解决了病痛,也带去了希望。

  肝胆外科专家摇身一变,成了整形外科医生。李宝金穿上厚厚的防护服,立即做好准备为患者进行拆线换药。由于患者切口部位特殊,鼻腔内线体精细,加之防护措施的限制,拆线难度比平时更大。

  李宝金用着最简单的器械,做着最精细的活儿,用手电筒代替无影灯照明,在医护的共同配合下,仅用了10分钟,就已完成了多处切口拆线。

  “幸好遇见了您,十分感谢您冒着风险来给我拆线。”此刻,张小姐如释重负。

  在广州八院,隔离病区坚持闭环管理的医护们,充分发挥医护的专业才能,为患者解决各种各样的困难。“只要我们坚守初心,守望相助,一定能战胜这场疫情。”李宝金说。

  采写:南都记者 叶孜文 杨丽云

  通讯员 徐楚钧 刘琪莎 吴桂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