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论坛2022年年会昨日闭幕,大咖热议数字经济
建设数字经济国际规则,让更多人获益

21日,在博鳌亚洲论坛“数字经济:让所有人获益”分论坛中,政要学者就国际规则建设分享观点。 南都记者 李玲 摄
昨日,为期3天的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在海南博鳌落下帷幕。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代表围绕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疫情后经济复苏和发展等热点问题,发出“博鳌声音”,贡献“博鳌方案”。
疫情之下,数字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数字化趋势日渐明显。但各个经济体对数字经济自有不同的监管规则,如何协调这些规则,使更多人从新技术中获益,是愈发值得深思的问题。
21日,在博鳌亚洲论坛“数字经济:让所有人获益”分论坛中,几位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学者就国际规则建设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要有国家之间共通的规则
博鳌亚洲论坛咨委、芬兰前总理阿霍指出,“不可能建成一个全球通用的系统,但需要有国家之间共通的规则。”为此联合国付出巨大努力,很多国际机构、国际商会也从中协调,甚至贡献部分规则的制定。此外,大型平台企业基本都是跨国公司,他们在产品服务、隐私保护、数据安全方面往往有高标准。
但也要注意到,“联合国的效率并不很高,不能指望一个机构来解决国际性挑战。”阿霍认为,一些本地解决方案是有必要的,就像欧盟自己的体系。尽管分散化存在风险,但长远来看,这些努力能够创造出一定程度的共识。本土的努力不应该被看作分散规则,而是成为规则制定的一部分。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秘书长小口一彦就此问题追加阐述道,要看到疫情使数字化趋势加速的同时,也凸显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从数字的角度来说,中等国家和快速发展国家的差距在缩小,但是最贫穷国家的差距在扩大,数字化程度较低的国家经济发展的困难更大。所以,弥合数字鸿沟迫在眉睫。
“我们创建的就是一个分化的世界。我们应该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就是不同层面的消费者、公司和政府,技术是不一样的,”清华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巴西总统前首席经济顾问福鑫也表示赞同,所以应当有一些规则和标准,这些标准不应该仅停留在商务的市场规则上,而需要适应数字化转型下快速变化的市场。“联合国是一个很好的多边机构,但只靠联合国制定规则是不够的。”
促进数据的跨境流动和自由买卖
全国人大常委、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江小涓则对另一层含义的“数字鸿沟”给予重视。人们在讨论数字技术普惠性的同时,也不应“遗忘”部分无法轻易接触到互联网的人群。
针对国际规则中数据跨境贸易部分,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方首席代表、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周小川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当前的规则和国际协作很大程度上就是讨论《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贸易协定能否被接受且执行,其中一个很大的难点就在于数据的跨境流动和自由买卖。
出于对安全、隐私、监管规则的考虑,再加上数据定价规则的不明确,目前这一领域仍存在多重障碍。周小川提出,在数据分散存储充分可行的未来,“是否能够把数据不作为主要的可贸易,而是把应用的任务当做可贸易买卖?”
他举例说明,在有全球性治理的前提下,如果任务是公用性的,挖掘方的目标被允许,被挖掘方可以用自己的模型代替挖掘。如果过程中涉及不宜外泄的技术机密,还可以把原代码拿到被挖掘方的云上计算,再把结果拿走。“你需要告诉我,挖掘的目的和预设结果,这样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易就是可控的。”
亮点
江小涓谈数字监管
将大型平台定义为社会秩序重要参与者
在分论坛上,江小涓分享了她对数字经济发展的理解。
江小涓提到,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三种最重要的能力:海量的链接、海量智能的匹配、塑造信用。数字技术可以帮助能力较低,社会资本、金融资本较弱的人以很低的搜索、交易、匹配成本进入到市场当中去。
她举例,农村、中西部和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年轻人现在找工作变得简单了。他们使用一部手机注册相关平台可以成为外卖骑手,很快就可能有收入保障。一份骑手就业报告指出,美团外卖平台的骑手77%来自农村。另一份淘宝报告显示,过去三年间,超3亿网友从832个脱贫县购买了2700亿的商品。
“又比如生育放开后,女性借助平台开网店,可以兼顾家庭和工作。一些数字平台中,女性创业者超过一半。”江小涓说。
在江小涓看来,以前这种需求对接是复杂的过程,而且中间消耗、收益成本很高,而现在就业更灵活了。数字本身能提供普惠的机会。”
毫无疑问,数字技术具有较强的普惠特性。人们在讨论普惠的同时,数字鸿沟这一关键词也被屡次提及。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老年人等部分不具备上网能力的人群似乎被“遗忘”了,生活变得更不方便。
如何填补“数字鸿沟”?江小涓认为,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应该尽可能地覆盖贫困地区和低能力人群,使之有接触和使用网络的机会。在公共服务方面,应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下也需提供与线上同质等效的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不仅带来数字鸿沟的问题,也在挑战传统的监管原则。
“在我当学生学企业管理的时候,全国每年有8.7万个新产品制造出来,政府把好质量关后才能上市。但现在大平台每天上新数量以百万计算,这怎么审核?”
“一定要把大型数字企业定义为社会秩序的重要参与者。”江小涓强调,相比监管企业内部很细节的个别问题,看企业有没有良好的自治能力更实在——应当充分发挥企业自治能力,平台合规管理是首要的,其次才是政府外部监管。
周小川谈数据跨境贸易
数据不动模型动,隐私计算助力数据跨境贸易
分论坛上,周小川就数据跨境流动与交易分享自己的见解。
2021年9月16日,中国正式提出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在这一背景下,周小川提出,当前的规则和国际协作中,一大难点就在于数据跨境流动和自由交易面临安全、隐私和定价等方面的阻碍。
首先是国家对安全的考虑,数据挖掘的结果是否会危及安全难以预测。其次是隐私,各国现行隐私保护的法规和标准不同,数据贸易难以顺利通行。再则是定价,一组数据在挖掘前或许毫无价值,因此定价低廉,但随之从中挖出的“大金矿”或使其增值百倍,数据挖掘的未知性一定程度上造成定价的困难。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周小川认为,基于许多国家对数据跨境流动的顾虑,可以考虑不对数据本身进行买卖,而是对数据应用的任务进行贸易。而多项技术的发展为这一设想的实现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
周小川指出,各国在大规模的云存储、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上并不平衡,但基本可以预见数据分散存储在未来的通行。“数据分散存储就是不用把人家的数据搬走,只要你有合适的理由并得到允许,支付应付的价钱,就可以进行数据挖掘。”
此外,仅对数据应用的任务进行贸易也能够降低隐私顾虑。周小川谈到安全“隐私计算”的概念,即是在保护数据本身不对外泄露的前提下实现数据分析计算的技术集合,达到数据可用但不可见。“最初始的做法是数据脱敏,然后就是多方安全计算。多方安全计算使用了密码和数据分布存储技术,你把任务拿来,不影响安全,我就给你做,做完你把结果拿走。但是数据没有拿走,你不知道具体敏感的部分。”在充分保护数据和隐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数据价值的转化和释放。
同时,周小川提到目前科技界普遍重视的一种新技术——“联邦学习”算法。“联邦学习”算法的特征就是数据不动模型动:“如果哪个国家需要另外一个国家的数据,可以把模型委托给联邦学习,让数据保有国的云计算能力进行处理,直接给出最终结果。”
“从治理的角度,不管未来的规则定成什么样,都需要有共识。”周小川最后补充道,数据跨境贸易并不简单,但通过大家的努力形成共识,情况能够变得乐观。
热议
企业家就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等话题进行探讨和分享
数字经济正成为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在21日下午举行的“数字经济:向阳而生”分论坛上,多位企业负责人就数字经济发展、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5G等话题进行了探讨和分享。
中国数字经济增速全球第一
财新传媒总裁张立晖表示,“在疫情的冲击下,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它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一个必选项。”所谓“向阳而生”,就是指健康、绿色地发展数字经济。
她介绍,2022年,全球47个国家的数字经济规模总量达到32.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其中,中国数字经济同比增长9.6%,增速位居全球第一。“可以说,数字经济在疫情中加速发展,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在平安银行行长特别助理蔡新发看来,数字经济脱离不了消费者和生产者,数字经济的“温度”至关重要。他以智能客服为例,“有人说AI通话很容易,但是别人一听总觉得不对劲,因为智能客服没有人那么聪明,两人对话不下去,很多人就把电话挂掉,消费者说不要数字人,要真人。”另外,他表示,数字经济的基础是数据,数据安全问题也显得至关重要。
把数据的价值释放出来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首席安全官鲁京辉认为,过去的15至20年间,中国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但同时,也伴随着数据滥采滥用、无序加工等问题。
“我们一直说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血液,血液只有流动,肌体才能健康。数据只有流动才有价值,如何在保证数据价值的情况下,保护消费者权益、实现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这也是挑战。”他说道。
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表示,数字化之后,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而这些数据里面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价值,“用什么技术可以把这些数据的价值释放出来,并且发现数据之间的规律和关联?其中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董事长万飚认为,基于人工智能、5G、大数据来构建的万物可感知、万物可互联和万物可智慧的生态如果被应用于各行各业,这将带来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6G已经在研发了
数字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移动通信等基础技术。新技术5G以及未来的6G、7G将提供哪些新的应用场景?
“6G已经在研发了。”高通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钱堃表示,基本上每一代的无线通信技术是十年一个周期,所以5G开始在应用场景越来越多的情况下,6G就已经在研发了。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充分运用5G实现万物互联需要一个过程。
具体而言,钱堃重点探讨了5G的两个应用场景。其一是智能汽车行业,除了车网连接的安全性问题,还在朝着5G服务的方向升级。他举例称,“当前,特斯拉的车在美国可以实现车内看Netflix、YouTube和Hulu,这是一种新的服务趋势。”
其二是“5G+智慧急救”项目,通过与无锡的卫健委、120急救以及中国移动合作,把无锡周围的70多家医院和80多辆救护车用5G的方式连接起来,系统则会根据患者生命体征、救治医院的距离、急诊医疗资源空闲情况等因素制定抢救方案。
采写:南都记者 李玲 发自博鳌 南都记者 黄慧诗 孙朝 实习生 姬涵雅 黄萌 发自北京
- 下一篇: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