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纾困,需要推出更多积极措施
近日,博鳌论坛2022年会在海南正式开幕,共同促进经济复苏是其中一个重要议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于出席博鳌论坛期间,就如何更好激发我国经济潜力,对扶持受疫情和经济形势影响最大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作出具体建议。
前段时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普惠性措施包括2022年扩大“六税两费”适用主体范围扩展至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将中小微企业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返还比例从60%最高提至90%,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6个月租金、其他地区减免3个月租金等;困难行业的针对性纾困措施则包括,对餐饮业、零售业的企业员工定期核酸检测不低于50%比例的补贴支持,维持旅游业的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政策,符合条件对旅行社维持80%的暂退比例,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进一步提高该比例。
纾困措施力度确实有所加大,不少地方政府包括疫情仍未完全消散的上海与吉林,都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顶格或大比例执行,但仍有不少小微企业难以从中受惠。究其原因,在于上述措施力度虽大,但主要是减免或暂缓缴纳税费等“节流”措施,而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要生存下去,除了“节流”更需要“开源”。
小微企业面临巨大“开源”压力,一方面,在于受到疫情影响,中高风险地区实施停工停产、暂停堂食等措施,餐饮业、零售业无法开业或生意大受影响,最困难的小微企业收入微薄甚至失去收入,那么,对于税收减免的受惠程度自然也大幅减小;另一方面,黄益平指出,去年生产者物价指数(PPI)8.1%,消费者物价指数(CPI)0.9%,我国很多中小微企业处于制造业中下游,面临着投入品价格高,产出品价格低的双重挤压。这就意味着,小微企业的利润率被压缩甚至亏钱。在收入锐减、利润压缩、融资成本上升的综合因素之下,小微企业容易陷入现金流断裂的危险境地。
促进经济复苏,需要保障大量小微企业的生存,以保留经济复苏的基础,同时,也需要保证居民收入,这不仅关乎民生,亦关乎消费这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回顾2021年工作时提及,消费和投资恢复迟缓,稳出口难度增大,能源原材料供应仍然偏紧,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稳就业任务更加艰巨。“我国民营企业或中小微企业提供80%以上城镇就业,保中小微企业意味着保就业。”
黄益平提到,老百姓和中小微企业的问题差不多,不出门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就没有很好的社会保障,“一部分低收入家庭即便在2020年的时候有一些积蓄,现在也差不多了。”因此,他建议,过去很多财政支持、经济政策的方向是搞投资,目前可以在不增加财政赤字的情况下,从现有预算中拨出一部分补贴中小微企业和老百姓,稳定生活生产,等秩序恢复后再继续推进投资项目。
有针对性的补贴,此前在深圳已有过相关实践。3月份,深圳受到疫情严重影响,推出“三减三补一支持”,三补即补贴失业保险,补贴水电气成本,补贴防疫消杀支出,而且大量措施免申即享。获得资金补助的,除了小微企业还有个体工商户。
纾困措施应作为常态化措施,根据经济状况的改变而动态调整。经济复苏,需要维护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需要保证居民的钱袋子与消费意愿,这都需要从国家层面推出更多积极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