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龙头知网连年涨价,涉嫌垄断
市场监管总局:正依法开展相关工作


一边紧抓大量期刊资源,另一边不断积累用户。知网在价格上的强势是否源于其市场垄断地位?现行《反垄断法》第17条规定,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从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包括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或者在交易时附加不合理条件等。也就是说,要判断知网是否涉嫌垄断高价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需要先界定相关市场,认定市场支配地位。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4月25日表示,已关注到各方面反映的知网涉嫌垄断问题,正在依法开展相关工作。
1 涉嫌垄断?知网市场支配地位仍没有定论
尽管知网已属行业龙头,但其市场支配地位仍没有定论。武汉大学竞争法与竞争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孙晋曾撰文指出,应该将涉案行为的相关市场界定为免费的文献搜索服务市场,还是付费的文献在线阅读及下载市场,这一点在学术界仍存争议。
在相关市场内,是文章数量决定份额,还是以核心期刊资源来断定,也还没有结论。仅从学术期刊数量来论,2019年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收录的独家和唯一授权期刊近4000种,占期刊总量的43%。其中核心期刊接近800种,约占全部核心期刊的42%。与维普咨询和万方数据相比,中国知网的优势明显。
就行为是否存在滥用性方面,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王先林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能证明知网具有市场支配地位,还需有足够证据证明其行为构成滥用。受关注最多的定价问题,可以运用横向纵向比较、成本分析等方法。比如,涨幅是否明显高于相似产品,是否在成本稳定的情况下超正常幅度提价,连续提价是否为正常经营及实现正常效益所必须。
对此,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局曾于去年12月16日回复长江日报记者留言时称,市场监管总局将予以核实研究。今年3月9日,反垄断一司再次回复称,市场监管总局正在核实研究。
2 知识付费不是“原罪” 应回归初心?
我们不妨再回头看知网创建的初衷。二十多年前,知网诞生之初,就力图寻求作者、平台与公众之间的有效利益平衡。
但,二十多年后,知网似乎与最初的目标渐行渐远。
以高校为例,知网的学位论文来自高校,论文的著作权人能得到最高400元的检索阅读卡和100元现金作为稿酬,但这需要著作权人自行申请,一些人并不知情。一旦收录到知网后,个人通过知网下载学位论文,每本收费7.5—9.5元,高校更是需要支付高额费用订购数据库才能使用。
知网“低进高出”的模式,也为其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公开资料显示,知网为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根据该企业2021半年度报告,同方知网的主营业务收入约4.96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期末净资产约16.81亿元,毛利率达51.3%。
应当指出,知识付费并不是“原罪”,获取一定的商业收益无可厚非,但这并不是坐地起价的理由。
更何况,知网是我国的知识基础设施,肩负着知识分享和传播的使命,应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不是成为阻碍学术发展的“绊脚石”。
也就是说,如何平衡商业和公共利益的关系,是当前知网亟须解决的问题。另外,有关方面也应当积极寻求破解之道。如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可以通过信息联通,共享学术资源,化被动为主动。而政府部门也可以探索补贴、购买服务等形式,降低学术知识的获取成本。
但归根结底,需要知网回归初心,关注广大用户的需求,为中国的科研创新作出真正的贡献。
对话
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特聘副教授郭兵:
查重不向个人开放或涉及垄断
自去年12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赵德馨起诉知网以来,公众对知网是否涉及垄断一直保持高度关注。但讨论仅仅停留在讨论的一大原因,是现实中司法实践未出现以垄断为由起诉知网的案件。
但沉默终于被打破。4月21日,南都记者从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特聘副教授郭兵处获悉,他去年提交的“中国知网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民事起诉状已被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受理。今年3月,双方调解无果后,该案件被正式立案。
因何做出起诉决定?要证明知网涉嫌垄断面临哪些难题?南都记者向郭兵提出一系列疑问。
谈契机:查重的不合理限制或导致信息泄露风险
南都:决定向中国知网提出诉讼的契机是什么?
郭兵:去年10月,江苏省检察院举办了一个公益诉讼相关的征文活动,文章通过初评后,要求提交查重报告。按照平时的使用习惯,我第一个就想到知网。知网的文献数据库最全,覆盖面也最完整,这也不存在什么争议了。
当时想着能不能自己注册账户,交点费用,结果发现连注册的机会都没有。向学校图书馆了解后,才知道知网不对个人用户开放。
以前投稿给期刊,没遇到这样的问题。我推测很多学术组织比如期刊编辑部都有获得授权的查重途径。这次征文单位是地方检察院,他们可能没有这样的渠道,所以要求投稿者自己提交查重报告。
这种只给机构提供服务、拒绝和个人进行交易的行为,我认为显然属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消费者只有在限定机构内才能享受服务。
这件事发生在去年10月,严格来说我也不是为了蹭热度。我本身就觉得很奇怪,这么一个非常不合理的现象,竟然没有人提出过异议。虽然大家都在叫苦,说知网查重有各种各样不合理的限制,但是没有人真正拿起法律武器去维权。
南都:能否展开说说都有哪些不合理之处?
郭兵:以我这次的经历为例,查重只有唯一途径,就是通过学校图书馆,我们老师也没有进入的权限。查一次30块钱,我相信学校收费肯定是有合理依据的。但是哪怕费用不高,我们学校还有一两千位从事教学科研的老师,放在全国又有多少人?这个费用总额肯定是不低的。
老师都没有权限,学生更用不了。学生一般是把自己的毕业论文统一交给学院,学院统一交给学校图书馆来组织查重。而且只有一次机会,最多在论文修改后再给一次,错过了就要自己想办法解决。
所以很多学生只能自己花钱到外面获取查重渠道,比方说在淘宝上找一个,收费还会高很多。自己辛辛苦苦写了一个文章,交给一个既不是期刊又不是学校的人去查重,我觉得很荒唐。文章里那么多信息,一旦泄露出去,或者直接被盗用,类似的风险谁来承担?
高校老师使用学校资源还要单独付费,学生读书四年可能只享受一次服务。这些可能都源于知网和高校合作协议的约束,包括各种各样的限制条款。
谈垄断:知网在文献服务市场的支配地位
南都:知网定价过高一直被公众质疑与垄断地位挂钩。根据中国政府采购网,各大高校采购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价格从10万-80万不等,而且几乎是单一来源采购。其中比较高的有复旦大学,在2019及2021年度成交价分别是79万和78万。你认为知网定价是否合理?
郭兵:我认为不合理,但是我没有权利对这个问题提起诉讼。因为定价是高校和知网谈的,我不能代表学校,我只代表我自己。
现在大家都在争议的是知网的论文数据库服务价格越来越高,但查重这一项同样值得关注,知网最大的增值服务可能就是查重。因为在这一领域,知网的作用是难以被替代的。
像论文,很多期刊网站也会提供免费下载。但是查重就需要海量信息的集合,而且往往以学术刊物最为正式。相较于其他的文献服务平台,知网无论从完整性还是样本数来看,都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
南都:根据《反垄断法》,要判断相关行为是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要先界定相关市场,再判定相关主体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最后再对涉案行为进行认定。这往往是反垄断案件中最关键也最复杂的环节,你在这次诉讼中是如何处理这一问题的?
郭兵:一个非常难的问题,法院为什么要组织调解,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很难界定。我提交的第一组材料就是证明相关市场,现在我能提供的证据就是知网在文献信息服务方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当然我知道会有很大争议,这个也不是我这次证据就能完成了,后面肯定要组织图书馆学者、经济学者、管理学者,计算机学者来讨论。到底相关市场怎么去界定,不是我今天一两句就能说清楚的。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一直在研究,要不要启动调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我们现在通过各种渠道来找统计数据,但是说实话这个领域关注的人本身就不多,所以说数据现在还很缺。
南都:为什么不选择将相关市场细化至文献查重服务?
郭兵:我现在也还在纠结,因为知网的文献查重服务是建立在整个文献信息的大数据基础之上的,两者的关联性非常大。从这个角度来讲,单独把查重列为一个相关市场,我觉得恐怕与平台的特色是不符的。
知网肯定会说要进一步细化,说你看市场上还有万方,还有维普,你可以选择其他的。但是还是回到那个问题,其他的查重平台不全,有很多数据上的不足。是不是从不可替代性的角度来讲,会更好地证明它具有市场支配地位?我现在提供的初步证据就是这个思路。
当然这个也会有争议,如果需要到时候可以组织一些高校做调研,这个问题确实是高校图书馆负责跟知网对接的部门才了解。
从“人脸识别”第一案到“知网垄断”第一案
南都:案子有什么最新进展?
郭兵:去年12月,法院接受了材料。然后法院联系我好几次,他们认为这个案子比较复杂,希望组织一个诉前调解。我也答应了,我提出来唯一诉求就是,知网要停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如果知网把查重服务开放给个人,我的目的就达到了,我可以撤诉。
从12月份到3月份,反正也调解了很多次,最终没有成功。对方说是没办法这么做。
南都:你在2019年曾因动物园要求刷脸而提起“人脸识别”第一案。从“人脸识别”第一案到“知网垄断”第一案,两者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郭兵:这两件事情都跟检察院的公益诉讼相关。人脸识别的案子我最先没有想过自己起诉,而是希望检察院可以作为公益诉讼来启动。但是当时我们的公益诉讼相关制度不是很明确,所以检察机关对于这类案件能不能提起公益诉讼没有明确依据,所以我最后选择了自己起诉。
这次的征文活动的主题是公益诉讼,我提交的论文是关于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的。我身边也有一些在检察院从事公益诉讼的朋友给我提建议,认为这个案件应该由检察院支持起诉,因为案子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
同时我在学校也指导学生成立了一个互联网法律援助中心,有几个核心成员一直在参与这个案件,也算是一种教学相长。因为查重的很多潜在受害者可能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但那些学生有什么办法呢?
学校现在对学术不端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国家又没办法直接提供这样一个服务,导致很多不良现象的产生。这个才是我认为通过知网事件,我们真正应该进一步反思的问题。
A08-11版
采写:南都记者 黄慧诗 杨天智 侯婧婧 实习生 谭儒烨
综合南方+奥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