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课回来啦!期待孩子们做出一锅“好饭”
街谈
教育部日前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在标准公布的劳动课程内容结构中,日常生活劳动任务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等。对新方案的这一变化,不少70后80后网友直呼:多年前的劳动课,如今又回来啦!
作为一名70后家长,对劳动课可谓是再熟悉不过了。德智体美劳,当年的劳可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实实在在的。不过,真正考验的还不是打扫卫生、学习做饭,而是农忙时节帮助家里干活。而且,真正学会劳动课要求的技能,也不是中小学阶段。我记得,就在高考之后的那个夏天,由于离开父母一段时间,烧饭洗衣服打扫卫生等一些技能,有的凭着记忆,有的无师自通,总之可以独立了。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即便课时得到落实,指望今天的中小学生熟练掌握劳动技能,学会煮饭炖汤、修理家电、种菜养禽,而且具有较高水准,自然是不可能的,估计也没有人这么想。开设劳动课的更重要意义,还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这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
不仅是教育界有识之士,即便是向来被认为宠爱有加、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也对于现在的孩子懒散娇奢,没有动手能力,头疼不已。很多家长,不仅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想改变这一现象,有的发了不少牢骚,有的付出具体行动。但在很多时候,不是雨过地皮湿一阵风,就是虎头蛇尾很难落实,更难坚持。这就是中国的家长,经常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时还“好心干出坏事”。因此,学校开设劳动课,这是做了家长们想做而做不了的事,相信大多数家长都会举双手欢迎。
由于日常生活劳动任务中有烹饪与营养的内容,有网友互相打趣,就等什么时候吃上孩子做的饭了。作为六年级学生的家长,我同样有着期待,但与此同时,也有着忐忑不安,孩子到底会做出怎样的饭?事实上,在此之前,学校也是有着类似要求的。比如,学校曾布置过做饭乃至洗脚的作业,还要求拍照片为证。可即便如此,也大多留下一地鸡毛。仔细想来,不能怪学校,学校当然是好心;也不能怪孩子,孩子其实还挺热情的;主要还是家长,看到孩子笨手笨脚,担心孩子浪费时间,于是干脆越俎代庖了。因此,有时是“夹生饭”,主要是家长代劳的;有时是“形式饭”,主要就是为了拍个照片。
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是不是就能让孩子做出一锅好饭了?恐怕也没有谁那么天真。毕竟,劳动技能的培养,劳动品质的提升,是一辈子的事,而现行以分数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得到改变,劳动课不可能成为大餐。但不管如何,设与不设不一样,真设与假设不一样。既然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那就应该努力去做加法,在现有空间里尽量创造条件,而不是以没有彻底治本为由回避治标的努力。学校应该努力开好这门课,家长更应该积极配合,帮助孩子上好这门课。
中小学生会做出怎样的饭?或许无法保证通过有限的劳动课时,培养出一个个“小大厨”,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但重视劳动课、上好劳动课,尽量创造劳动机会,不至于做出“夹生饭”“形式饭”,还是应该的,也是可以的。作为家长,我很期待这门劳动课,有信心陪孩子一起上好劳动课。 □毛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