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写下公开信分享切身感受,香港工程师黎启健眼中的“生命之舟”:

参与方舱建设感受到中央关怀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余毅菁 05-12 01:10

  香港工程师黎启健(左)在工作中。 受访者供图

  “两地数以万计建设者日夜奋战抢建‘方舱’,创造了香港建筑史上的奇迹。这是中国制度优越性的最好体现,也是中国人坚毅和团结精神的象征。”近日,香港工程师黎启健写下了一封公开信,分享自己的切身感受引发网友关注——他参与建设了2020年由中央政府支援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下称“亚博馆”)增建的社区治疗设施,2021年2月中央援建的北大屿山医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以及中央援建的香港启德社区隔离治疗设施项目。5月9日,南都、N视频记者对话黎启健。

在祖国支援香港抗疫时出一份力感到荣幸

  

  南都:请你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黎启健:我祖籍广东番禺,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自1995年起,我就在中国建筑工程(香港)有限公司工作,主要从事建筑工程项目的机电工程管理,至今已经工作了27年,不知不觉间,我已是一个59岁的机电“老兵”。

  我曾参与建设香港昂船洲海军基地、中央图书馆、湾仔警察总部第三期、香港电影城、澳门美高梅赌场和酒店等项目。近几年,随着香港对医疗领域的持续投入及工程发展需求,我在铜锣湾圣保禄医院、儿童医院、香港中文大学医院等多个工程中担任管理职务。

  南都:你什么时候开始参与到中央援建的香港方舱项目建设?

  黎启健: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当年9月,我被抽调参与香港快速医疗设施项目,配合施工管理。当时我负责中央援建的香港亚博馆增建社区隔离治疗设施的建设,又参与到中央援建的北大屿山医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项目建设,这两个项目一个在室内一个在室外,基本同时开工。今年,当香港第五波新冠疫情来袭时,我再次接到任务,参与到中央援建的香港启德社区隔离治疗设施项目,目前该工程一期项目已基本完工,正在消防验收中。

  其实我得知自己可以参与这些工程建设时,感到比较荣幸,因为这是重要的抗疫工程,能在祖国支援香港抗疫时付出自己的一份力,让感染的病人早日接受隔离治疗,我认为意义重大,也感觉这是我的使命。

不少工友手脱皮仍坚持赶工

  

  南都:你参与建设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黎启健:我主要在中央援建香港社区隔离治疗设施项目的机电部门担任管理工作,如今我每天在启德社区隔离治疗设施建设一线忙碌着。早上8点开始上班,带着同事们与土建、土木工程等方面的同事密切配合,推进工程。建设过程中要使用很多工程技术系统,必须在进场前端就做好打点工作和质量控制,现场再进行工程组装。

  很多人看到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多个防疫医疗设施建设并交付,看似很简单,其实这背后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方舱这种工程建设与以往一般工程项目不同,时间紧、进度快,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得更精细,不能有差错,否则就会影响工期,这是我们主要的挑战。

  南都:参与方舱建设期间,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事?

  黎启健: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场景。一个是在闷热的天气下,有不少工人要戴着口罩干活儿,结果摘下口罩时,脸上都留下了一道道明显的口罩印。有工友说,这个“印记”很好,参与方舱建设工程是一生中不会多有的机会,“印记”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香港人、中国人参与抗击疫情的难忘记忆。

  第二个场景是,我的工友和同事们手脱皮了仍坚持赶工。为了抓紧组装,有些工人的手套磨破了,工作时间一长,皮肤就会起水泡、脱皮。即便如此,大伙儿依然没有停工,加班加点与时间赛跑。最晚的时候,我们凌晨两三点才下班。

创造香港建筑史上的奇迹

  

  南都:你为什么决定写那封公开信?

  黎启健:回望这些工程项目,我一路见证了中央援港的决心,从中真切感受到了中央源源不断支援的力度,以及内地与香港共同抗疫的温度。香港遭受第五波新冠疫情期间,中央对香港的关怀从未减少,只要我们有需要,中央就努力支持。我提一个细节,工程项目中很多原料来自内地,多地政府部门都非常给力,为我们做了很多协调和努力,使得多个方舱项目能顺利完工。我希望写下我的真实感受,表达我的感谢。

  南都:作为香港人,你如何看待中央为香港抗疫提供的帮助?

  黎启健:在这么短时间里,完成这么多高标准、严要求的“生命之舟”的建设,在我看来,已创造了香港建筑史上的奇迹。这是全球“疫境”下,“不确定世界中确定的力量”,令人震撼。这是中国制度优越性的最好体现,也是中国人坚毅和团结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