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广州如何建设“无废城市”?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全市培育一批“无废细胞”示范点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魏凯 生态环境部官网 05-15 10:24

  广州海珠湿地海珠湖鸟岛上的苍鹭。 新华社发

  南都讯 记者魏凯 通讯员穗环宣 近日,《广州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下称《方案》)经广州市人民政府同意,正式印发实施。4月24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广州市榜上有名。随着《方案》的正式印发,广州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全面拉开了帷幕。

  重大改革部署

  “十四五”全国推进100个左右“无废城市”建设

  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改革部署,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是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在全国范围内稳步推进100个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结合2021年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广东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广州市充分吸纳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意见,编制完成《广州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于2022年1月11日通过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的专家评审。

  广州市“无废城市”以“双区”建设、“双城”联动为战略引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强化制度、技术、市场、监管等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发挥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城市全面绿色转型,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奠定生态环境基础,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广州贡献。

  广州试点

  涵盖工业、生活、建筑、农业、危险废物5方面

  《方案》将在广州市全域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各区在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及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农业固体废物循环利用、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等任务过程中,可根据产业特点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示范项目。

  《方案》提出了“1+11+5+N”试点模式,即:以一个全市试点实施方案为引领,在全市11区开展全覆盖建设试点,涵盖工业、生活、建筑、农业、危险废物等5个方面,补齐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能力短板,全面提升固体废物管理水平,培育园区、工厂、生活垃圾压缩站、农贸市场、社会源产废单位、医疗废物中转站、工地、商场、机关、社区等一批“无废细胞”示范点,形成可复制的先进做法和经验,进而向全市推广应用。

  《方案》提出六个方面共55项工作任务,全面开启广州市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一是大力发展绿色工业,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二是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促进生活源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三是加强全过程管理,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四是积极发展绿色农业,推动农业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五是加强危险废物管理能力建设,全面防控环境风险;六是加强四大体系建设,提升系统保障能力。

  《方案》还提出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持、加强技术支持、加大资金支持、强化宣传引导、加强监督考核等六大保障措施。《方案》构建了《广州市“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共设置了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57个三级指标,其中三级指标包括25项必选指标、23项可选指标、9项自选特色指标。

  试点及目标

  “无废城市”建设分三步走

  《方案》将建设试点分为试点建设、深入推进、持续推进3个阶段推进,分别确定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在试点建设阶段,到2023年底,“无废城市”建设综合管理制度和监管体系基本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初步构建,“无废城市”建设宣传工作全面开展,营造浓厚的“无废城市”创建氛围。

  在深入推进阶段,到2025年,“无废城市”相关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市场体系和技术体系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成效,“无废城市”建设长效机制助推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立。“无废文化”培育工作成效显著,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

  在持续推进阶段,2025年之后,持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环境治理水平和群众满意程度。到2035年,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进一步下降,人均生活垃圾日产生量实现负增长;形成广州市“无废城市”建设模式和典型经验,“无废理念”深入人心。

  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广州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将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按照“系统谋划,协同推进;问题导向,梯次解决;依法治理,深化改革;市场配置,政府服务”的思路,健全固体废物管理机制,全力打造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示范城市,为美丽新广州增添魅力。

  链接

  “废”从何而来?

  庞大的固体废物产生量等问题已影响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每年新增固体废物100多亿吨,历史堆存总量高达600亿-700亿吨。固体废物产生量大、利用不畅、非法转移倾倒、处置设施选址难等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也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固体废物带来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摆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出台了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国家相关部门和地区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围绕加强固体废物分类处置,促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方面开展了大量的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为在区域层面系统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话你知

  “1+11+5+N”试点模式

  “1”  以一个全市试点实施方案为引领

  “11”  在全市11区开展全覆盖建设试点

  “5”  涵盖工业、生活、建筑、农业、危险废物等5个方面,补齐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能力短板,全面提升固体废物管理水平。

  “N”  培育园区、工厂、生活垃圾压缩站、农贸市场、社会源产废单位、医疗废物中转站、工地、商场、机关、社区等一批“无废细胞”示范点,形成可复制的先进做法和经验,进而向全市推广应用。

  来源:生态环境部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