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各地涌现出一批好经验好做法
红棉指数、民情地图、三色预警 科技赋能社会治理 创新层出不穷



广州近年来探索出“广州街坊”、“最小应急处置单元”、“有事好商量”协商平台等社会治理创新做法。 南都记者 陈辉 摄
市域在国家治理结构中处于关键层级,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有效的市域社会治理能够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近五年来,广东紧紧围绕“把广东建设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的目标,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探索新方法、新路径,全省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显著成效,各地涌现出一批好经验好做法。
数读五年
◎广东各地市积极深入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探索,涌现出广州“最小应急处置单元”等一批好经验好做法,带动了全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
◎从2014年以来,广东已有近8000名律师加入到村(社区)法律顾问这支队伍,直接参与调处矛盾纠纷近9.4万宗,处理其他法律事务近27万宗。
◎广东在全国率先建成了覆盖城乡且极具广东特色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近年来,广东全面构建以综治中心为枢纽、以综合网格为单元、以政法力量为主导、以大数据为支撑的“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社会治理平台。
01
完善制度设计 《广东省平安建设条例》等相继出台
近年来,广东注重通过完善制度设计,来全面系统谋划、部署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
广东省政府制定实施了《广东省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并出台工作指引,明确要求各地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谋划、纳入市级“十四五”规划。
2022年1月1日起,广东省出台的首部关于平安建设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广东省平安建设条例》正式施行。条例明确了平安广东建设的各项任务和相关组织单位的具体职责,详细说明了风险处理、矛盾纠纷化解流程,为平安广东建设提供了权威的制度保障。
此前的2020年7月,深圳率先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平安建设条例》,这也是全国首部平安建设条例。条例从制度层面为深圳平安建设提供了支撑,也给其他地市的社会治理起了好的带头作用。
2021年12月,《广州市平安建设条例》出台,并于2022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平安广州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省级、市级层面一系列制度、条例的相继出台,为广东稳步推进全省各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提供了明确指引、依据和制度保障。
02
积极探索创新 涌现出“最小应急处置单元”等一批好做法
在省级层面的高位部署推动下,广东各地市也积极深入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探索,涌现出广州“最小应急处置单元”等一批好经验好做法,带动了全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
2020年6月,广州被中央政法委确定为全国首批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的城市之一。针对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痛点难点问题,广州近年来探索出“广州街坊”“最小应急处置单元”“有事好商量”协商平台等社会治理创新做法。
现如今,走在广州的大街小巷,商场、校园、医院、企事业单位等场所门口,随处可见挂有“最小应急处置单元”的标牌。
“最小应急处置单元”是近年来广州深入推进社会面治安防控建设的一项创新举措。“最小应急处置单元”讲究“四个一”,即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管控、第一时间处置。截至2022年2月底,广州全市共组建最小应急单元2.3万个,配备应急处置力量达24.55万人,100%配齐基础装备,成功协助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安全事件200余宗,真正打通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先期处置的“最后一百米”。
同样作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的中山,近年来探索出“三六九”社区戒毒(康复)新模式。这一模式以戒毒人员“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为目标,构建起公安、社工、家庭等“六位一体”的戒毒联动格局,形成标准化、专业化、闭环化等“九化”的工作方法。中山的这一社区戒毒新模式,促进了禁毒工作的有效开展,推动了平安中山建设。
在武术之乡佛山,禅城区成立了一支“佛山功夫平安志愿队”,推动“功夫文化”融入“平安禅城”建设。佛山习武人数众多,拳馆百花齐放,仅禅城区就有53间拳馆,5万多人习武。
佛山推出这一“习武+治安”模式,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也与平安建设、社会治理进行了有机融合。
03
加强法治保障 广东法律服务网累计服务2385万人次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法治是重要的保障和手段。这离不开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作支撑。
近年来,广东省司法厅聚焦人民群众法治新需求,打造以广东法律服务网为核心的7×24小时运转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让人民群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广东法律服务网的语音、网络、实体三大平台,找到法律帮助,将大量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广东法律服务网于2018年上线,近四年来,共为群众提供公共法律服务2385万余人次,群众满意度超98%。广东在全国率先建成了覆盖城乡且极具广东特色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群众拨打电话号码12348,就可接通广东省公共法律服务热线进行求助,专业律师会通过语音平台提供相应建议,普通话、客家话、潮汕话、粤语能够随意切换。
群众还可以进入广东法律服务网站首页,挑选律师进行免费求助咨询。
线下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是为群众提供面对面服务的主阵地,也是解决人民群众难事愁事的重要窗口。例如,广州近年来围绕打造“全国公共法律服务最便捷城市”的目标,推进市、区、镇(街)、村(社区)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共建成实体平台2942个。
据统计,截至目前,广东全省已建成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2.6万余个。
近年来,广东还注重加强矛盾纠纷化解力量建设。2021年,广东全省2133个专业调解组织调解各类纠纷100.3万件,比2017年上升577.7%。近5年来,全省31689个人民调解组织化解社会矛盾纠纷逾218万件。
04
资源下沉 近8000名律师进村居 调处纠纷近9.4万宗
广东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重视将资源下沉到基层一线。
从2014年开始,广东全面推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通过聘请律师下到各村、社区,助力基层依法化解矛盾纠纷。
广州律师杨杨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员。他于2014年10月开始担任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沙亭村的法律顾问。刚开始,许多村民觉得他只是来“镀镀金”,不是真正来办实事。但当村民遇到欠薪、邻里冲突、离婚等矛盾纠纷时,杨杨律师总能耐心参与调解,发挥法律专业特长,快速找出矛盾焦点,并尽量促成双方“握手言和”。慢慢地,杨杨律师成为了沙亭村的“和事佬”,村民们有问题也愿意主动来咨询他。
2017年9月25日,“沙亭村杨杨律师调解工作室”正式挂牌,这是广东省首个以律师名字命名的调解工作室。目前,该工作室已成功调解近80起矛盾纠纷,受到各方好评。
杨杨说,在担任沙亭村驻村法律顾问八年多的时间里,他深刻地感受到,村民的法律意识越来越高,村委干部做事越来越规范,辖区越来越和谐。
据广东省司法厅统计,从2014年以来,广东已有近8000名律师加入到村(社区)法律顾问这支队伍中,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超过267万人次,直接参与调处矛盾纠纷近9.4万宗,处理其他法律事务近27万宗。大量矛盾纠纷在群众家门口得到有效调解,群众信访数量明显减少。
近年来,广东省法院系统也通过大力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积极助力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
05
“志愿红”成抗疫靓丽风景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项重要命题,也时刻考验着广东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今年以来,面对依然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广东共青团迅速启动省-市-县三级疫情防控应急志愿服务响应机制,广大志愿者积极主动报名参与基层防疫,“志愿红”成为了疫情防控现场一道靓丽的风景。
据统计,截至3月17日,2022年以来广东全省参与疫情防控的志愿者多达38.47万人、志愿服务组织(团体)数有9275个,累计提供服务时长约614.8万小时。
北有朝阳群众,南有“广州街坊”。
“广州街坊”群防共治力量是由广州市委政法委从2018年开始创新打造的一个社会治理品牌。在“广州街坊”总品牌下,各区又纷纷孵化出如“荔湾如意平安骑队”“花都秀全大妈”“狮岭一家人”“白云快递小哥”“靠埔青年”“从化清峰侠”等一批各具辖区特色的群防共治子品牌。
截至目前,全市实名注册的“广州街坊”队员已达60余万人,各级“广州街坊”品牌队伍达400余支。他们成为党委政府引导下,群众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打造的一支重要力量。
06
红棉指数成社会治理“晴雨表”
信息化、智能化程度的高低,是体现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近年来,广东全面构建以综治中心为枢纽、以综合网格为单元、以政法力量为主导、以大数据为支撑的“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社会治理平台。
各地纷纷注重科技赋能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层出不穷。
汕尾打造的“民情地图”,汇聚了公安等23个党政机关的共237类数据,引入了卫星地图,并依托一支数量达9311人的庞大网格员队伍不断上报事件信息、反馈处置信息,全面掌握基层要情动态。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可视化大屏,实现了“一张地图知晓村情民意,一台手机实施基层治理”。
深圳全面推进“数字信访”建设,打造出“群众诉求服务圈”指挥系统,建立了“三色预警地图”。
珠海打造的“平安+”指数,涵盖了社会稳定、生态安全、安全生产等14个一级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为城市治理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广州创新打造的“红棉指数”,包含了社会安全、法治保障、德治建设、公众参与、智慧支撑在内的5大一级指标,29项二级指标,132项三级指标,更加全面、细致地实现对11个区社会治理状况进行动态监测、评价,力图打造成广州市域社会治理状况的“风向标”“晴雨表”,通过大数据赋能,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的专业化、精细化。
采写:南都记者 吴笋林 实习生 耿晓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