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为乡村孩子筑牢安全“防护墙”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姚华松 05-28 01:01

  来论

  近日,云南昭通镇雄一初一女生在宿舍分娩的事情被爆出来后,引发关注。据女生陈述,侵犯她的是她同学的父亲,事情发生在乘坐其面包车上学的路上,且发生了三次。警方通报,涉案人员已被刑拘。

  除了义愤填膺,有两点让我吃惊:其一,“宿舍分娩”是什么概念?该女生足足隐忍了9个多月,除了她自己,谁也不知道这件事,这期间她是怎么度过的?遭受了多大的身体疼痛及心理折磨?有想过去医院检查身体吗?敢不敢去医院呢?进一步追问,家长及老师有发现这位女生身体的变化及情绪的异常吗?作为家长,有关心你的女儿吗?作为老师,除了关心学生的成绩,有过问其他方面吗?

  其二,作案者是“她同学的父亲”,想必该女生与那位同学关系甚好,经常一起坐同学父亲的车上学与放学,一来二往,同学父亲便与她的关系从陌生,到认识,到熟悉,到非常熟悉,相互间的信任关系就这样一步步建立起来。殊不知,这种信任关系却埋下了祸根。

  这位女生的遭遇不是个案,需要分析类似事件发生的共通性根源:一是人口因素,一方面,偏远乡村的留守儿童相对多,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爷爷奶奶代为照看,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孩子经常与爷爷奶奶发生口角,关系相对紧张;另一方面,少数留守乡村的成年人为非作歹习惯了,经常偷鸡摸狗,便打起了孩子的主意,这些人蓄意制造或利用一些机会接近孩子,经常给孩子一些言语上的关心,或物质上的实惠,处在青春发育期及叛逆期的孩子很容易上当受骗。二是区位因素,不少村庄空心化程度严重,学校离家相对远,如果上学途经山路,基本上碰不到什么人,这无疑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三是心理因素,大部分孩子被侵犯后,迫于对自己尤其家人声誉受损的担忧,或惧怕犯罪分子的武力威胁或其他打击报复,不敢将事情告知家长或老师,她们压根不懂得应对之策,任凭犯罪分子一次次欺凌。

  为了规避类似事件的发生,可以从几方面入手。

  加大《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力度,让孩子知法懂法,让全社会明法守法,对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严惩不贷。同时,有关方面要严格执行与实施乡村振兴及乡村建设等相关战略与文件中提及的保护儿童方面的内容。比如,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中,对保护农村儿童权益做出规定,明确提出“依法严厉打击农村黄赌毒、侵害农村儿童人身权利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在乡村学校开设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性教育、儿童心理学等课程,像语数外等文化课一样重视,定期邀请专业人士给孩子作专题讲座或报告,或带领他们开展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孩子对各种显性与隐性危险或风险的防范意识,不断增强孩子对不法分子及真伪行径的辨识能力,教会其妥善处理相关问题的方法与技能。

  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与爱,与孩子交朋友,引导孩子分享日常活动与见闻,与孩子交流学习与生活等信息,鼓励孩子结交好友,孩子外出尽量结伴而行。可能的情况下,建议一位家长回乡陪伴子女,因为高质量的陪伴经常能有效化解子女成长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从硬件方面保障乡村学生读书期间的安全问题,校车做到乡村全覆盖,实现点对点接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新建或扩建校舍,为离家较远的学生提供住宿及其他服务,尽量减少学生与社会人员的接触机会。

  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乡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需要统筹与聚合教育局、司法局、民政局、公安局、社工组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机构力量,为乡村孩子筑牢安全“防护墙”。

  □姚华松(作者系广州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