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龙舟竞飞渡 岭南印记乡情浓

夜晚,佛山叠滘龙舟漂移训练进行得热火朝天。 南都记者 何惠文 摄

陈志君正在雕刻龙头。 通讯员供图

过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人们最期待的当然是“齐哇哇 睇龙船”。
自古以来,岭南地区就有“以龙会友”的习俗,端午节“扒龙船”不仅是一项传统民俗活动,更是人们探亲访友的重要仪式。特别是岭南传统文化中的龙船景,更是让市民念念不忘。广东已有多个龙舟景被列入省级非遗。
故事
探寻龙头雕刻技艺 品味水乡匠心韵味
近日,南都记者走访了龙头雕刻(传统龙舟)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志君,探寻匠心雕琢之美,感受非遗文化的传统和智慧。
龙头雕刻技艺入列非遗项目
龙头被尊为龙舟的“灵魂”,是可拆卸的独立部件,造型迥异、各具意韵的龙头,赋予了每一支龙舟队独特的意义,同时因龙头生猛活脱、雕刻精美,也成为人们聚焦的对象。
在龙舟文化底蕴深厚的增城,龙头制作这项民间技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位于广州东部的仙村镇,河网纵横,是东江水系龙舟最盛之乡。而龙头雕刻(传统龙舟)技艺,是仙村镇传统技艺,3年前,“龙头雕刻(传统龙舟)技艺”被列为广州增城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香樟木开样后经历十多道工序
南都记者在陈志君工作室看到,室内架设着新做好的龙头,龙嘴张开,双眼圆睁,须髯飘逸。凿子、锉子、刻刀等几十种木刻工具琳琅满目,地上散落的樟木碎屑散发阵阵清香。
龙头雕刻技艺是纯手工技艺,大致分五大步骤和十多个工序,包括选材取木、画稿、雕刻、上色、装饰等,做好一个龙头需要15到20天。陈志君告诉记者,通常他们会选择一块大的香樟木进行开样,开样之后再用斧子、凿子进行一轮粗雕,雕出龙头的大致轮廓;进而再进行细雕,不仅把龙头的纹路、眼睛、鼻子、嘴巴等细节之处雕琢出来,还要让每一处纹路衔接妥当,不显突兀。
接着是打磨,用不同的工具进行初磨、细磨和抛光,还要经过上漆,将不同部位用不同的颜色描绘出来,最后还要续龙须、装龙髯、安龙珠……经过这一系列的工序后,一个完整的龙头才算完成。
制作龙头一定要有足够耐心
陈志君表示,制作龙头一定要有足够耐心。“从龙嘴、龙须至龙鳞,在关键部位,每一次下刀都要精确,一旦失手就再难以补救。”
在整个龙头的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设计。每做一个龙头,陈志君都要用很长的时间调研、设计,与当地村民沟通,了解这个村里的历史文化,包括姓氏文化、宗教信仰文化、禁忌、特别的喜好等。这些信息最终汇总变成龙头上不同的细节,这也是每个村的龙头区别于其他村的关键所在,这些细节透露的是村子文化,传承的是村子历史。
如今,陈志君已将技艺传承至儿子陈健聪,他目前以做龙舟工艺品和小龙舟摆件为主。陈志君有一个心愿,希望儿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继承老手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展现新一辈技艺风格。如果有年轻人想学,陈志君也愿意免费教,希望能把龙头雕刻技艺传承下去。
石牌龙头曾亮相北京冬奥会
在广州天河石牌村,关于龙舟,今年有一件让人津津乐道的事:今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个极具岭南风韵的龙头带着水花跃出水面,这就是广州天河石牌人引以为豪的石牌龙头。
董俊杰,典型的90后,自幼在石牌长大,在石牌长辈们的教导下,耳濡目染爱上了龙舟文化。他与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传承人张伟潮一拍即合,要用新时代文化精神创作出一个有文化自信感的龙头。“每个村的龙舟,各有特点,每一个龙头,代表着每一个村的文化和精神。它必须是独一无二的。”张伟潮告诉记者。
的确如此,近距离观察石牌龙头,你会发现:该龙头的嘴型就像一个“鹰嘴”,鹰嘴锐利可以捕鱼,代表着“丰收”。在“鹰嘴”的边上有细细“如意”的图案,代表“平安如意”之意。龙头上绿色钩金线且似鱼鳍的地方为网状图案,寓意“揾到食又网得住”。再观龙牙,一颗颗边界分明,晶莹剔透;龙唇到龙肉的过渡,色泽自然。而龙颈串串飘起的龙须,是从舞狮里飘逸的毛发中得到的灵感,有意将龙须设计成向后飘动的形态,让龙头呈现出更加灵动的姿态。
石牌村接近10条龙船,这是目前唯一的一条黑须龙。制作时,设计师在黑色涂料中特地加入金粉,这让龙头从不同的角度,特别是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光彩夺目。
龙舟景
广州
海珠湿地龙船景今年霸气回归
今年端午假期3天,广州海珠湿地龙船景,霸气回归!这一次有龙舟文化展览,还有龙舟打卡点,可以免费进行龙舟体验,免费品尝龙船茶,亲身体验民俗文化。这份游玩攻略,助你嗨玩整个端午!
◎龙舟文化打卡
端午龙舟文化打卡点,通过种类多样的手持热血龙舟标语卡及主题留影板使市民游客沉浸体验端午龙舟文化,加深城市文明传承的深度与广度。
◎龙舟体验活动
时间:端午假期前两天
地点:海珠湿地二期—爱莲亭
通过参与龙舟体验活动,可以多方位、多维度地感受“城央绿心”的魅力,进一步推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更多人了解湿地,从而爱上湿地,爱上保护生态环境。
◎免费品尝龙船茶
时间:端午假期前两天(数量有限,送完即止)
端午扒龙舟一定要配龙船茶,旧时传统龙船茶用柴火烧,用公鸡大碗喝。“扒仔”赤脚上岸后,大碗饮龙船茶大口吃龙船饼,要的就是这股豪气。如今有些村落的龙船茶已经用矿泉水代替,只有少数村落保留着柴火煲茶的民俗传统。岭南水乡文化讲究寓意,龙船茶必须要采用红茶和龙眼叶,寓意红红火火。
◎传统投壶游戏
时间:端午假期前两天(共100份奖品,送完即止)
每人五支箭,共设五支队伍并同时进行投壶游戏。五支箭投中三支以上入壶中,即可领取一份龙舟模型。
佛山
叠滘龙舟漂移:别人飙车,他们飙船
在佛山市南海区叠滘,每年端午都会举办龙船漂移邀请赛,别人飙车,他们飙船。今年5月中下旬,叠滘各村就已经“起龙”了,临近端午,各支队伍都开始进入了紧锣密鼓的训练中。到叠滘看龙舟夜训,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大热点。
5月31日晚,南都记者来到叠滘圣堂村的L形赛道,近距离观看龙舟漂移夜训。一鼓转三弯。叠滘龙舟全是25米以上的龙船,在平均宽度5米多最窄处只有3米的河里保持超高速过弯。跟汽车漂移不同,每条龙舟上几十人,急速过弯时需要所有人齐心协力,把控惯性和离心力,通过节奏将整艘船融为一体。鼓手、舦手和扒仔,全神贯注,高度配合。
而对叠滘人来说,扒龙船是一定要“去到尽”(拼进全力)的。所以在叠滘赛场上有一句话流传了多年:宁可“煲”烂,不准扒慢。“煲”龙船,就是撞龙船。每当“煲”龙船出现时,观众的欢呼往往比夺冠还要热烈。
叠滘龙舟漂移根据赛道形状不同,分为东胜(S形)、潭头(C形)、圣堂(L形)、茶基(直道)赛区,各有各的精彩,刺激程度难分高下。
西樵山天湖公园将再现“半山扒龙船”盛况
今年端午节,佛山市南海区将于西樵山天湖公园举办西樵山锦龙盛会。届时,天湖公园将上演“群龙戏水”和“赛龙夺锦”,再现“半山扒龙船”的盛况。龙舟竞渡,一般在平原江河里进行,但从明嘉靖年间,西樵就创设了独具特色的“半山扒龙船”活动。据记载,明朝阁老方献夫辞官归里,在西樵山设书院讲学,出于对划龙船的兴趣,他发动山民集水于天湖,并筑成“龙船窦”。此后,每值时和境顺,半山扒龙船的鼓声便会擂响。
东莞
端午节观龙舟景 13个镇街龙舟争流
5月初,东莞把深埋在地下的龙舟挖起,俗称“起龙”,龙舟月由此开启,国家级非遗项目——赛龙舟活动在东莞各地红火展开。
“起龙”当天,在东莞万江街道正丫村的河边,村里的青壮年下到水中,将埋藏在河泥下面的龙船挖起。几十名男子用划龙舟般的力量和统一动作,每从龙船内舀出一桶泥水,龙船就在河面上升高一点,一个多小时后,龙舟自主浮起来,起龙成功。“藏龙”和“起龙”是东莞龙舟文化的独有特色,龙舟用坤甸、松木按传统古法手工打造,虽深埋泥沙却不腐坏。
今年东莞龙舟月系列活动从5月启动,持续一个多月。其间13个镇街将举行龙舟活动。同步举行的龙舟文化节,也展示了东莞龙舟文化和传统特色美食文化,以线上直播、线下互动相结合的形式开展。
东莞万江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叶荣华表示,自然环境和水环境改造之后,现在水乡越来越多的人走下河里进行龙舟训练。划龙舟已经成为城市的一个水上时尚运动,也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继5月30日农历五月初一万江20多个社区龙舟“趁景”后,5月31日11时许,中堂蕉利村民如常举办龙舟趁景活动,两条龙舟驰骋在江面,水花飞溅,船桨翻飞。
采写:南都记者 陈卓睿 何惠文
南方日报记者 刘珊 李玲玉 郭苏莹
通讯员 李诗敏 凌云 池焰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