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骑行热,寻找对冲宅文化的好生活
街谈
“放弃慵懒的周末,开始一场说走就走的骑行。”一位网络博主分享骑行照片,迅即在社交媒体收获数千点赞。近期,“城市骑行”正逐渐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不少热衷这项运动的网友表示,每一次骑行都让人身心放松,有时候晚上骑行都不想回家,特别享受在路上迎风吹的感觉。不少人通过骑行游玩探索城市,边骑边游也是假期热门户外玩法。与此同时,骑行需求也提升了自行车及其他骑行装备的销量。
骑行热“回潮”,而自行车的功能与过去相比已大为不同。曾几何时,中国被称为“自行车王国”。1988年,广州记者周晓辉在海珠桥头拍下摄影作品《上班时间的交通》,推车过桥的市民如过江之鲫,密密麻麻,这张照片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成为中国自行车鼎盛时期的经典之作。30多年过去,自行车已不再是国人最主要的城乡代步工具,如今,除了满足通勤“最后一公里”的共享单车,骑行的功能更偏重于休闲健身。
这几年的新冠疫情也助燃了城市骑行的复兴。一是疫情导致城市大量室内运动场馆暂时关闭,快走和骑行既能达到锻炼目的,又可以避免与他人过多接触。以运动量计,骑行消耗的卡路里更多,而自行车的通达范围也远胜步行。又健康又好玩,是许多骑友入坑的原动力。
而近年来许多城市纷纷建设“慢行系统”,为市民的骑行活动提供了相对充分的基础设施。如广州2014年底提出恢复、重建交通慢行系统,增加自行车道和步行道路以来,绿道慢慢延伸至城市各个角落,过去困扰骑友的自行车道不连续、车道太窄、被机动车占用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不少私家车主饱受塞车和高油价之苦,厌倦了那种“车堵在路上,身体在发胖”的生活。堵车之际看到路侧骑友头戴极为有型的头盔,服饰鲜艳身段矫健,马路上一骑绝尘,每每有弃车之心……没错,这位车主就是我本人,我现在也是骑行族一员。
可以说,有了专业化设备的加持,城市骑行运动如今更像是生活方式的更新。当然不是叫你从此不坐地铁不开私家车,而是说随着城市空间的可看性和慢行系统的可通达性愈见发达,出行不妨换换方式、换换节奏。如果说,汽车和地铁是一种点到点的交通方式,注重起点和终点,没有过程,那么骑行则不同,最重要的是享受过程。广州的老街老巷珠江沿岸,慢慢骑,不要急,看城市风光,看尘世烟火气,一脚接一脚,除了用骑行丈量城市,也用新眼光重新发现自己的生活。
其实,近年有不少慢慢普及的民间体育活动,都带有边玩边看的特点,比如马拉松和滑雪,专业运动员玩的是竞速,普通人看重的是边跑边滑,还可以边看风景。相比而言,城市骑行成本更低。有条件的可以买一两万的山地自行车,没条件的租一小时几块钱的共享单车,还不也是两个轮子。丰俭由人,老少咸宜,对各种收入阶层、各种年龄段都友好,骑行复兴,有其必然。
最后一点,如今的骑行与过去不同,它还带有分享和社群功能。不排除骑友中有部分“独行侠”,但大多数人呼朋引伴,骑行+直播、骑行+网红点打卡,为本来略显枯燥的运动增加了几分乐趣。在一个网络占据太多时间的时代,骑行既能健身又能交友,能享受孤独也能凑凑热闹,可展示可分享,是对冲宅文化的良好生活模式。让我们骑上自行车,街头见。 果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