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吃老本 国综求创新


扫码阅读全文 观影团活动,请联系正點观影公众号
正點观影 影观正点
院线回暖,《侏罗纪世界3》成为今年成绩最好的引进大片,一个周末狂揽3亿票房,但和票房形成反差的是影片质量,作为系列最终章,它没有填补上一部的“坑”,完全是靠情怀把观众“骗”进电影院。在上海的兰心大剧院,一群脱口秀编剧和行业代表联动创作,将野蛮生长的国内脱口秀推向了新阶段,虽然效果不尽如人意,但不失为一次颇有勇气的尝试。在文艺创作上,“吃老本”或许能制造一时热闹的假象,创新才是长久留住观众的唯一方法。
谁还在为这波“情怀杀”买单?
记者 刘益帆
《侏罗纪世界3》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在于,上一部埋下的坑,这一部竟然一个都没填上。本片去年就该上映,由于疫情的耽搁,上映时间推迟了将近一年。从目前的全球票房成绩来看,这次推迟是值得的。但光鲜的账面下,则是恶评如潮。以一部爆米花电影的标准,《侏罗纪世界3》是合格的,但作为“侏罗纪”这个IP的暂时性结局,它相当令人失望。
本片的失策在于,它试图包罗万象,但却挂一漏万。不管是人还是恐龙,本片都严重超载。虽然本片很讨巧地找回了1993年《侏罗纪公园1》的三大主演,让两代主角团同框,观众期待着看到两代侏罗纪冒险者的互动。然而全片80%的时间,两拨人都是各演各的,只是最后汇合在一块,敷衍一下观众。连上一部埋下伏笔的克隆人女孩,在最终章也沦为了单纯推动剧情的工具人。
人物流于表面就算了,毕竟这个系列卖点不是人,而是恐龙。本次登场的恐龙可以说目不暇接,如此多的恐龙登场,必然大部分都只会沦为走过场,重点表现哪些恐龙,这就考验创作者懂不懂观众的喜好。然而本片寄予厚重戏份的恐龙,似乎都不是观众想看的,前期备受期待的风神翼龙,在电影里只出现了不到一分钟。而像火盗龙这种造型并不让观众喜欢的恐龙,却给了足够多的戏份。很显然,创作者错误地把次要反派当主要反派来拍。
纵观全系列,观众最有感情的无疑是霸王龙,选取什么恐龙给它当对手,一直以来都是观众热议的话题。本次给它安排的敌人是地表最大的食肉恐龙:南方巨兽龙。两龙大战,本该是最精彩的环节,但过于漆黑的画面和极为快速的剪辑,让戴着3D眼睛的观众,根本看不清两只恐龙的区别。混乱的打斗场面,观众简直看得头昏脑涨。
而且本片没花多少笔墨给南方巨兽龙做前期铺垫,回想一下2015年《侏罗纪世界1》的大反派暴虐霸王龙,电影花了大量篇幅去铺垫它强大的战斗力,可南方巨兽龙则是以毫无前戏的方式登场,让不少观众一时摸不清头脑。除此之外,与霸王龙并肩作战的镰刀龙,也同样让观众感到突兀。最后大战的三只恐龙,竟然有两只不认识,观众自然看得不尽兴。
当然,让人不满的是结局。对比一下《侏罗纪公园1》扎实的古生物学世界观,《侏罗纪世界3》的设定未免过于违反常识,那些逃走的恐龙最后竟然跟人类和谐共存起来。且不说这到底是否可能,本片连解释的笔墨都省去,直接抛出结果,让观众去接受。如此儿戏且粗暴的做法,已经违背了当年斯皮尔伯格导演为这个系列奠定的科学精神。
从结局可见,这个IP未来还有拍续集的可能。尽管再拍下去还是会有观众买账,但是这种不求新意的“炒冷饭”压榨,只会毁掉这个IP曾经建立的美好印象。要知道,很多人愿意买票进场不是为了给电影,而是为了给自己美好的回忆补票。
从个体到行业 脱口秀力求创新
记者 蹇玥
过去几年,李诞的“笑果文化”让脱口秀的概念在国内真正出圈,但国内脱口秀尚未脱离野蛮生长时期,前路不明确,许多脱口秀演员在成名后遭遇创作瓶颈,无法给观众带来新鲜感。本着“人人都能说五分钟脱口秀”的原则,在忧患意识下力求创新的《怎么办!脱口秀专场》诞生了。
每期节目分为上下两部分,上期是笑果文化的团综,八位脱口秀编剧组成一个编剧部,从中推选一位“主任”,他们要深入十个行业,收集素材进行创作。下期是脱口秀表演,地点设置在上海的兰心大剧院,由编剧、行业代表和明星嘉宾共同完成演出。
真人秀和脱口秀的结合,看似让内容更丰富,实际两个部分互相拖累。第一期节目的主题是“警察和消防”,但团综的主线却是 “竞选领导”,并未深入展示编剧们收集素材的经历。第二期团综上演了几段“宫斗”一样的职场戏,比如排挤新人、罢免主任等等,剧本感较强。团综当中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设计,把大家聚集在一个别墅里办公,故意把房子弄得很乱,让大家自己搞卫生,但这和他们的创作任务毫无关联。李诞给大家发放300元伙食费,强调每人30元餐费,外加60元车马费,但众人行动自如,不用出门买菜,出行有专车,无需为预算发愁。“编剧部主任”作为众人争抢的岗位,实际上并无实权。
相比这些繁琐无用的“游戏规则”,节目的亮点反而是几个脱口秀演员之间生动自然的唠嗑,他们彼此熟悉,聊起天来妙语连珠、接梗快,比正式的脱口秀表演更精彩。杨笠和几个同事说要瓜分李诞的财产,李诞高级自黑:“离婚都没分这么多”,徐志胜手写PPT,试探着询问李诞:“你的想象力怎么样?”李诞怒斥上台之前还在排练的徐志胜:“不要再在那假装用功,昨天干嘛来着?”呼兰在旁边迅速接梗:“昨天没镜头。”团综呈现了脱口秀演员的真实群像和他们在舞台以外的生活,这些接地气的日常正是段子的灵感来源。
相比团综这道“前菜”带来的新鲜感,脱口秀表演这道“主食”显得索然无味。脱口秀从个体表达到行业表达是一种进步,上一季《脱口秀大会》也引入过行业代表的玩法,但人设单一的行业代表无法作为主咖撑起一期精彩的节目,毕竟脱口秀是一个专业活。
这档节目最致命的问题是上下期的顺序错位。表演环节里的梗早在团综的创作环节揭秘过,观众再听的时候就没有惊喜了。比如杨笠问杨蒙恩什么是元宇宙,杨蒙恩脱口而出:“元秋、元奎、元华、元彪”,这个梗被原封不动地移植到成龙大哥的稿子里,段子变成了念稿。《怎么办!脱口秀专场》算是一次挺有勇气的创新,但在形式方法上还有进步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