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租房压力受关注,社会合力为新鲜人减负
又到毕业季,大学生融入社会问题备受关注,如何让年轻人轻装上阵,近来舆论场上对此讨论热情颇高,其中房租问题尤其受关注。减轻毕业生房租负担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政府部门积极作为无疑至关重要。各地陆续已经有一些探索,据媒体报道,为解决高校毕业生租房问题,目前多地出台毕业生租房补贴、减少或免除租房押金等政策,做好毕业季住房租赁服务。
媒体报道提到的地方探索各有不同。比如,武汉的做法是,取得普通高校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毕业6年以内、在武汉就业创业并正常缴纳社会保险且家庭在武汉无自有住房的高校毕业生,在资格有效期内,租住人才租赁房的,按照不高于市场租金的70%缴纳租金,累计减免期限不超过3年。福州的做法则是,毕业三年内(含毕业年度)有意在福州求职、创业和实习、见习的全日制高校外地生源毕业生,均可申请最长不超过一年的免费住宿,每人仅限享受一次。
上述两种政策直接针对高校毕业生,实施起来也相对容易。还有的地方通过住房租赁立法,在价格监管方面做文章,客观上也有利于降低毕业生租房压力。近日审议通过、将于今年9月1日起实施的《北京市住房租赁条例》规定,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应当加强住房租赁价格监测,住房租金明显上涨或者有可能明显上涨时,北京市人民政府可以采取涨价申报、限定租金或者租金涨幅等价格干预措施,稳定租金水平。如果出租人拒不执行,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武汉和福州的做法是直接减免房租,其优势显而易见,这类政策依靠政府部门自身的资源,提供的并非纯粹市场化产品。比如人才租赁房、廉租房等,本来就具备公共福利性质,为减轻大学生就业负担,这类福利适当向高校毕业生倾斜当然是可以的,而且从操作层面看也不存在太大困难。不过,这种福利短板也很明显,无论是人才租赁房还是廉租房,一个地方的这类资源注定有限,相对高校毕业生较为庞大的数量而言,这样的利好政策可能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群体。
显然,针对高校毕业生房租问题,还需要在更多层面发力。有学者提到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加强廉租房建设、规范租赁市场等措施。这类政策有的是政府直接支出,有的则是靠执法部门来营造好的市场环境,都是常规的政府行为。需要注意的是,在讨论大学生房租问题的时候,有一点非常关键,就是不可能强制牺牲普通房东的利益来达到减免房租的目的。外界主要关注的应该是政府部门和高校毕业生各自扮演什么角色,承担何种责任。
像武汉和福州的上述探索,显然就具有典型性,值得更多地方参考。而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则有必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看待这种公共福利。一方面不可能完全依靠类似政策来缓解自身的租房压力,另一方面,即便是享受到政府部门提供的这种公共福利,个人也需要承担一定的成本,而且,享受这类福利也有相应的时限。这就提醒大学毕业生,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去迎接社会的挑战,工作上要努力,生活上也要量力而行,合理安排,不能只想着各方面都一步到位。
当然,不过度干预市场并不意味着其他主体就完全没有操作空间。针对高校毕业生房租问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前段时间就呼吁租房企业免去新就业大学毕业生的租房押金,并采用租金月付的支付方式,降低毕业生负担。这类建议备受关注,不过,要落实的话,就需要一套各方都认可的机制,若没有相应规范,市场难免会失序,由此带来的损失难以预估。
高校毕业生房租问题值得关注,需要各方在职责范围内发挥作用,而任何探索若要具备可操作性,前提是先要明确责任与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