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一劳大旧址新开 展现百年工运史

118件(套)文物、约240张图片等众多珍贵历史材料亮相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李梓毅 06-27 11:28

  沉浸式码头搬运实景场景成为主题展览的一大打卡点。

  一劳大旧址二楼展厅展出众多珍贵历史文物。

  海珠区滨江西路230号,一幢中西结合、历经岁月洗礼的小楼伫立珠江南岸眺望广州城。其整体由南北两幢建筑组成,北面的西式混凝土主楼是当年广东机器工会办公场所,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南面砖木结构的大礼堂是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会场。

  一百年前,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全国性的盛会——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此胜利召开,是中国工人阶级开始走向联合、走向团结的重要里程碑,开创了中国工人联合起来的新纪元,巩固和强化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在党史和工运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亦创造了“五个第一”,即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全国性的空前盛会;第一次实现了全国工会和有组织工人的团结与联合;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八小时工作制案”;第一次明确了以“产业组合”作为建会的组织原则;第一次提出成立全国总工会。

  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广州市总工会决定对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再次进行整体修缮,并对原陈列进行改造提升。经过一年筹备,修缮后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简称“一劳大旧址”)在6月27日重新敞开大门,迎接来往参观学习的公众。

  百岁旧址静述中国工运百年史

  期颐之年的一劳大旧址再次揭开面纱,有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展开一幅恢宏的历史画卷,细数着来时路上的每一步。

  时间回到一百年前的1922年,为引导工人阶级有组织地团结战斗,推动全国工人运动磅礴发展,5月1日至6日,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名义,发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林伟民、苏兆征、邓中夏、李启汉等来自全国12个城市的170多名工人团体代表在广州珠江南岸的广东机器工会礼堂聚首。

  大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等政治主张,通过了《八小时工作制案》《全国总工会组织原则案》等十项决议案,并决定在全国总工会未成立前,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为全国总通讯机关。

  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全国性的盛会,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的胜利召开,是中国工人阶级开始走向联合、走向团结的里程碑,开创了中国工人联合起来的新纪元,大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威望,巩固和强化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

  在空前热烈的氛围中,工人运动风起云涌。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连续召开,见证了从建党初期到大革命失败前中国工人运动的全过程。

  一百年过去,一劳大旧址仍伫立于此,作为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历史起点,她承担起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责任。如今,这里已成为首批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工人运动革命传统教育暨研究基地、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

  守护历史原貌 开启下个百年

  历经百年风雨,老化是所有历史建筑逃脱不了的宿命。2021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红色遗产、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大力度挖掘和保护好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的红色资源,广州市总工会全面启动旧址整体修缮及展陈改造提升改造工作。

  根据专家意见,广州市总工会对此次修缮及陈列改造提升工作明确了三条基本原则,即“修旧如旧”“减轻负重”“功能聚焦”,在修缮过程中保留原有规格和形状,为文物建筑“减负”,对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相关的使用功能进行“减负”。

  记者留意到,百年前的一劳大会场(即礼堂)原貌、主楼原木旋转楼梯、窄窄的长廊、老旧方格地砖、西式壁炉等均在此轮修缮中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整个项目叫作修缮和展陈提升改造。在修缮方面,建筑的外在形象耳目一新,但总体原则还是‘修旧如旧’,我们希望能尽最大努力保留建筑风貌,最大程度呈现当年的革命历史氛围和时代气息。”广州市总工会研究室主任王新剑告诉记者。

  为了尽可能保留历史原貌,一劳大会场的修缮工程细致入微,其中就包括对筒瓦屋面进行检漏和补灰、檩条进行重新打磨及防腐处理,对开裂严重的檩条进行更换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修缮提升中,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会场布置完全参照历史记载还原了百年前的实景。主席台中央设有工人讲坛,上方悬挂标语和口号。会场正上方的红色五星代表了工人阶级团结抗争的坚定信念,周围悬挂的小红旗上写着“劳工神圣”、“工作八小时”等劳动标语。

  对于主楼,此轮修缮在修旧如旧的同时,结合功能聚焦,着力减轻负重,修补水磨石地面破裂处、更换破损缺失的花阶砖,拆除主楼面绿化、屋面钢结构楼梯,附属楼楼梯雨棚……同时,取消原来设置在主楼的会客室、办公室、职工书屋、职工大学堂等功能,替代以临展、场景复原等贴合文物保护和历史宣传的轻功能附属设施。

  除此之外,解放后加建的四楼现用作红色阅读空间,除了丰富的纸质书籍外,还设有一间电子阅览室,配有电脑设备。未来,这里将举办沙龙、朗诵、学术交流等活动,逐步扩大红色文化的品牌影响力和辐射。

  坐落于气候潮湿的南方,一劳大旧址修缮工作还特别注意受潮发霉等情况。着眼于文物长期保护,修缮工作对主楼屋面、外廊、各层卫生间等有防水功能要求的房间进行检漏及防水处理,对受潮发霉、开裂和渗漏的墙体进行修补,对排水系统进行清理,力争使文物长久安全。

  负责此次修缮工作的广州市第二工人文化宫主任周敏表示:“跟以往最大的修缮区别就在于,这一次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革命文物保护的讲话精神对文物进行科学保护,我们一定要筑牢文物安全底线。”

  文物+艺术+科技 提升“沉浸式”体验

  为纪念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召开100周年,6月27日,《扬帆:红色工运全国联合之路——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历史陈列》主题展览在修缮一新的一劳大旧址正式对外开放,118件(套)文物、约240张图片等众多珍贵历史材料一一公开亮相,搭配上油画、浮雕、触摸屏、视频、造型、沙画等丰富多样的手法,主题展陈尽显历史厚重感、现代艺术感与科技先进感,突出广州特色,使观众在场景中释放回忆,在行走中了解历史,在互动中汲取文化营养。

  展览复制了当年的《湘江评论》《新青年》《工人周刊》《劳动者》等刊物。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机关报《广东群报》,广州第一个革命工会——广州土木建筑总工会章等珍贵历史文物也在此次展陈展出。在一张张带着油墨印刷痕迹的纸张中,前来探访的观众得以重温先辈的理想与信仰,回顾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巨型浮雕是此次展陈的一大亮点,其艺术表现手法还原式地描绘了一幅幅恢宏的历史画卷。走进主楼一层,《全国劳动大会第一次会议宣言》映入眼帘,左侧的红色巨型浮雕静述着广州工人运动的故事。沿着百年前的原木旋转楼梯来到二楼,序厅右侧乘风破浪的浮雕,寓意从一劳大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工人阶级走向红色工运全国联合之路,在党的指引下扬帆远航;左侧的拳头雕塑,代表着工人阶级团结奋斗;中间的弧形结构设计了旋转向上的红色工运之路,寓意中国共产党引领工人阶级开始走向全国团结的道路。

  在主楼二楼,沉浸式码头搬运实景场景成为展陈的一大打卡点。船只航行、江水涌动,船工上工,背后一面墙是大幅广州航运油画,虚实结合间,再现了广州近代产业工人生存、工作的原生态场景。

  在文物保护和利用中,科技创新往往是那股焕新的活力来源。记者观察到,展陈现场特设了一面透明触摸屏,轻轻一拨,一组珍贵的20世纪初广东特别是广州地区部分工会的徽章等即呈现在眼前。五四运动前后,广东各种工人组织和工界团体大量出现,据记载,1921年广州已有各种工会130个。

  采写:南都记者 李梓毅 实习生 曾晓茵

  图片: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