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满满、信心满满、期待满满!
香港在深创业青年纷纷表示将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贡献自身所长,服务国家所需


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桂湾片区。在大湾区的统筹驱动下,青年创业发展空间更广阔。 南都拍客 周时勇 摄
“今天的香港仿佛是红色的海洋,沿途悬挂着国旗、区旗,还有大红灯笼等等装饰,街头洋溢着喜庆的气氛。”7月1日一大早,深圳市政协委员(特邀香港界别)庄紫祥就驱车从九龙的住处赶赴位于湾仔的香港会展中心,心情有些激动。因为,他应邀参加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
7月1日上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在香港会展中心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
普华永道亚太及中国主席赵柏基也在现场参加了庆典。“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祖国、对香港的美好祝愿,是我莫大的荣幸。与此同时,我也感受到了更为强烈的归属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他说,“我相信,只要爱国爱港人士团结起来,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背靠祖国把握香港,未来发展之路能走得更稳、更远。”
和他们一样,受到总书记讲话鼓舞的港人还有很多。他们或在深圳深耕多年,抑或是新深圳人开始了湾区创业,有些甚至参与到了深圳的城市治理和服务之中,为深圳的教育、医疗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总书记的讲话,让他们感动满满、信心满满。
和香港同胞分享在内地创业的经历
让更多年轻人拥抱大湾区
“昨天下午在高铁香港西九龙站就见到总书记了。时隔5年,他再度到访香港,还特别表达了对香港的牵挂和不变的关切,以及对香港未来发展的重视,对我来说,很暖心也很受鼓舞。”赵柏基说道,总书记讲话中肯定了香港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贡献、香港的优势以及香港在国家对外开放新格局中的重要作用,也提到香港同内地的交流合作在不断拓展和完善,香港的舞台会越来越宽广。“这不仅极大增强了我们的信心,也为专业机构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指引。”
作为全球领先的专业服务机构,赵柏基表示,未来普华永道会继续参与香港的经济发展,为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为推动香港更好发挥对外窗口和桥梁纽带的作用,贡献专业力量。“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帮助进一步深化香港与内地专业领域的合作和交流,引领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培养更多爱国爱港的优秀青年领军人才,助力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总书记讲到了‘一国两制’实践在香港取得的成功,并强调“一国两制”必须长期坚持,听了让我倍感振奋。‘一国两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保持香港有独特地位和优势去发展,也有助于港人思考怎样为国家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更大贡献。”铠耀生物医药科技(管理)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诊断部总裁,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荣誉教授刘乐庭听到总书记讲话后如是说。
另一句让刘乐庭印象深刻的便是总书记在高铁香港西九龙站欢迎仪式上发表讲话时提到的一句话——“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做生物科技行业这条路很长、会面临很多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去研究、去开发,肯定能促使更多研究成果诞生。”
香港互联网专业协会会长冼汉迪也表示,总书记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让他更有信心。“总书记在极其紧密的行程中,还考察了香港科学园,与在港两院院士、科研人员、青年创科企业代表亲切交谈,可见一直心系香港科创的发展。这对于从业人员来说,是最好的鼓励。香港科创的发展,也要利用好粤港澳大湾区在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化的优势,在打造‘国际创科中心’过程中,贡献自身所长,服务国家所需。”
在他看来,香港作为国家最开放的城市之一,且中央政府长期坚持“一国两制”,在国家深化改革、持续开放道路上,其有条件、有能力、更有责任发挥重大作用及贡献。
首批入驻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的舒糖讯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创始人何耀威,听了总书记的讲话,感受到在祖国强大而坚定支持下香港青年发展的新机遇。“在大湾区的统筹驱动下,我们创业发展空间更广阔。香港同胞必须更努力,在‘一国两制’的制度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出一分力。我也有责任将在内地创业的经历和香港同胞一起分享,让更多年轻人投入祖国的怀抱,为祖国的发展作出更大更好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何耀威及其团队在发展期间,就得到了深圳市及福田区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不仅成功克服了水土不服,还申请到多项政策补贴。“对我们香港来深创业的企业有非常大的帮助和支持,鼓励了香港高层次人才来深圳创业就业,让我们非常有动力和信心去继续深入开展研究和成果转化。我们目标是通过科技提升个人健康实现远程医疗,所以我更加对深港两地能互补加强合作,共同突破未来挑战而去奋斗充满期待。”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是香港青年需要思考的问题
“现场听总书记的讲话很感动,香港回归后走过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时间,在祖国强大的支持和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香港度过了很多艰难时刻,展望未来,信心满满、希望满满。”深圳市政协委员(特邀香港界别)、大湾区金融科技促进总会创会会长庄紫祥说道。
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庄紫祥着重谈到了总书记讲话中对青年人的关心关爱。他表示,自己年轻时经历过创业与发展的挫折,对当下香港青年人的发展格外关心,他认为青年人就是香港的未来。
“自己年轻时创业经历过坎坷,受惠于深港的发展,现在事业越来越好。所以,我希望带领更多香港青年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香港青年发展提供更大的舞台,分享发展红利。”庄紫祥表示,在他的推动下,已经有15家港企港商陆续来到深圳前海投资落地。“作为过来人,我希望为香港的年轻人搭建更多的平台,鼓励香港青年拥抱大湾区。”
“我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但我的成长和祖国的发展是同频共振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协会创会主席李培说。“总书记在讲话当中提到,他一直牵挂着、一直关注着香港,我想每一位香港市民听到这句话,内心都倍感温暖。作为香港青年人,我认为只有背靠祖国,才能面向世界,把握新的机遇和发展。”
“总书记说,青年兴,则香港兴。我觉得香港青年除了享受香港回归带来的好处外,亦应本着勇于担当、勇往直前的精神,为香港未来的繁荣稳定发展作出努力、有所建树,把握好国家与香港发展的新机遇。”李培表示,如何与内地同呼吸、共命运,荣辱与共,血肉相连,如何背靠祖国、助力两地经济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香港青年需要思考的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副主席、DRD设计研究院CTO首席技术官、合伙人黄竞表示,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关心关爱青年人,这为香港青年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打了一剂强心针。“未来的香港创意设计产业,要培育青年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中国‘智造’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增强国际竞争力。”
“作为香港青年,我们必须加倍珍惜国家给予的机遇,积极建设香港并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竞认为,香港青年要争取更多到内地交流学习的机会,既要学习国家文化方针政策来配合自身的长远发展,又要发挥好香港的国际化优势找准自身定位,迎接未来全球市场更多的挑战。
做好融合实践探索
利用专业知识促进深港协同发展
除了在深从事科技创新、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创业者之外,近年来深港在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联系也更紧密,人才的流动也更加密集。无论是去年开学的深圳香港培侨书院龙华信义学校,还是已经扎根深圳多年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无论是在深的港籍政协委员,还是港籍陪审员,他们都在各自领域为两地融合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听了总书记的讲话,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总书记谈到了很多关于教育的理想及使命。例如关心青年一代,为他们提供优质教育,特别是爱国教育,以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识,开阔同学们的国际视野,并提升他们的创造力。”深圳香港培侨书院龙华信义学校港方校长黄腾达说道。
加强深港教育合作,是深圳教育“十四五”期间全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提及深港教育融合方面的探索,黄腾达认为,深港教育系统各自已十分成熟,亦各自有其优势。深港教育融合的目的,在于彼此认识理解、交流学习、包容接纳、融合优势、提升质量。目前深港教育融合还在起步阶段,仍存在挑战。“作为大湾区第一所深港教育融合的示范性学校,我们是融合的实践者,将做好规划推行。”他说。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助理院长、小儿骨科主任杜启峻顾问医生从香港来到深圳工作,正好十年。他是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第一批港籍医生,2021年,成为首批获得“正高”职称的港籍医生。谈及来深圳工作的感受,杜启峻说,“我的感觉是,我把以前学到的东西,带来了深圳,就像一颗种子一样,这颗种子来到内地,成果是不一样的,它更漂亮,发挥更大作用。”
“这十年,如果留在香港,会有比较好的生活,也不需要跟自己的家人分开,但是我觉得,这十年是值得的,作为国家的一份子,能够在医疗方面做些贡献,我觉得不枉此生。”杜启峻表示,香港回归25周年,希望更多香港澳门从事医疗行业的同胞,能够多来内地,更加认识我们的国家,把学到的东西,为国家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与前海法院案件审理的香港地区陪审员黄耀武表示,“一国两制”方针起着“定海神针”的作用。“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不仅能够继续享受着香港地区原有的优势政策,还能够在大湾区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享受内地的福利政策,再加上在法律方面,香港和内地也不断相互借鉴,给到企业家的保障也就更加全面完善了。现在很多的香港企业家到内地发展后,可以很有效地避开一些“坑”了。
作为一个在香港学习、生活、工作过十余年的新“深圳人”,深大硕士生导师、深大金融科技学院院长助理及深大微众金融科技实验室负责人祁涵,早早地在香港家中和家人等候在电视机前收看庆典。
谈到感受,祁涵表示,就像总书记在讲话中所说的那样,香港一直是连接祖国内地同世界各地的重要桥梁和窗口,回归以来,香港“敢为天下先,敢做弄潮儿”,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专家观点
香港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脚步亦会越来越快
“总书记讲话从历史的高度,将国家的发展和香港的发展连结在一起。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香港同胞从未缺席。”深圳先行示范区研究中心副主任谭刚表示,总书记再次强调,“一国两制”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了的,这样的好制度没有任何理由改变,必须长期坚持。“对于‘一国两制’这样清楚精准的描述,既有空间,又有原则,不由让人印象深刻。”
数据显示,1997-2021年,内地与香港贸易额增长了6.1倍,年均增长8.5%。截至2021年底,内地累计吸收香港投资占内地吸收外资总量的57.6%,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存量占内地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的53.2%。可见,贸易、投资通道等方面,香港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未来5年是香港开创新局面、实现新飞跃的关键期,谭刚认为深港合作发展还有着巨大空间。香港提出了“北部都会区”的概念,深圳也提出“打造双城经济,讲好双城故事”,2022年深圳政府工作报告则在多处提出积极对接香港的相关规划。近期以来,深圳更聚焦于“20+8”产业集群发展。“在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发展上,深港两地有着很强的合作空间。例如香港高校与深圳产业的孵化,产学研一体化的脚步将明显加快。”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玉阁亦表示赞同。“总书记提到,香港有独特地位和优势,要不断增强发展动能,这非常重要。”
总书记讲话中提到,香港发展不能再耽搁,要排除一切干扰聚精会神谋发展。中央全力支持香港抓住国家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主动对接“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
“香港聚精会神谋发展,要充分释放香港社会蕴藏的巨大创造力和发展活力。新局面、新飞跃要如何实现?总书记点到了25年来香港创新科技产业迅速兴起,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说,“深港是大湾区发展的引擎之一,在科技创新上已经有了良好的合作基础。随着前海蛇口自贸区、河套深港创新科技合作区、光明科学城等重大战略平台的推进,湾区联动发展未来可期,香港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脚步亦会越来越快。”
另外,张玉阁表示,总书记强调要帮助广大青年解决学业、就业、创业、置业面临的实际困难,为他们成长成才创造更多机会,深圳和湾区城市都可以予以配合。
“学业、就业、创业、置业,涵盖了服务青年发展的整个链条,怎么进一步完善链条并针对薄弱环节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呢?除了香港本身,和香港联系最紧密的深圳以及大湾区内地城市,都可以予以配合。”张玉阁说道,“比如深港创新创业基地的出现,合作办学高校的建设、人才住房政策的实施等等,让港青在湾区发展的时候,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认同感也在这点滴中提升和凝聚,亦辐射更多的青年来大湾区创业。”
统筹:南都记者 张一鎏
采写:南都记者 陈杏花 谢宇野 程昆 李榕 张馨怡 刘诗豪 伍曼娜 王童 覃仕林 张一鎏
见习记者 林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