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南都专访摩洛哥中国友好交流协会主席穆罕默德·哈利勒

中国多项倡议展现大国担当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翁安琪 07-04 01:50

  我几乎每年都会去中国两到三次,每一次都有全新体验。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经历过像中国这样高速、大规模的城镇化发展历程。我还曾带家人去中国旅游,走遍北京、西安、成都、广州、香港等多个城市,我的妻子和孩子们都非常喜欢中国。

  ——穆罕默德·哈利勒

  “从习近平主席手中接过奖章和证书,是我一生最大的骄傲。”2016年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埃及期间,向穆罕默德·哈利勒等10名获得“中国阿拉伯友好杰出贡献奖”的人士授予奖章和证书。近日,摩洛哥-中国友好交流协会主席穆罕默德·哈利勒(Mohamed Khalil)在接受南都、N视频专访时表示,这枚奖章至今鼓励着他不断前行。

  上世纪70年代,受中国派驻当地医疗队的启发,穆罕默德·哈利勒与中医结缘,并于1978年来华留学,成为摩洛哥派往中国的第一位留学生。在中国求学的8年里,穆罕默德·哈利勒不仅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更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腾飞。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穆罕默德·哈利勒对中医药走向世界深有体会——学成归国后,他开办了自己的中医诊所。同时,他加入摩洛哥-中国友好交流协会,推动两国多座城市建立友好关系。在他看来,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多项事务当中都充分展现了大国担当。

  “鼓励我继续做摩中友好的使者”

  南都:2016年,你获颁“中国阿拉伯友好杰出贡献奖”,可以分享一下当时的情形和你的感受吗?

  穆罕默德·哈利勒:那一年正值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开启外交关系60周年,我受邀前往埃及首都开罗,并在那里受到了习近平主席的亲切接见。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当时,我向习近平主席简单介绍了自己与友好交流协会为两国民间交往所做的工作,用中文感谢他授予我这份终身难忘的荣誉,并表示我为此感到无比荣幸。他听了之后十分高兴,鼓励我继续做摩中友好的使者。那一刻,巨大的幸福感将我包围,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当时的心情。

  南都:这枚奖章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

  穆罕默德·哈利勒:能从习近平主席手中接过奖章和证书,是我一生最大的骄傲。对我来说,这不仅是对友好交流协会以及我个人多年努力的一种肯定,更体现着中国领导人对两国友谊的重视。直到今天,这枚奖章仍鼓励着我不断前行,继续为两国友好交往贡献力量,为两国民间友谊搭桥造路。

  南都:自2012年当选摩洛哥-中国友好交流协会主席以来,你带领协会成员做了哪些工作?

  穆罕默德·哈利勒:过去十年,我们与中方友人密切合作,推动两国多座城市建立友好关系,陆续达成的合作协议涉及文化、旅游、经贸、医药、教育等诸多领域。

  其中,我们与四川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共同举办的“摩中历史文化名城对话会”,每年都会邀请两国城市代表、企业家和各领域专家,举办一系列推介会、交流会,从不同维度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搭建合作平台。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筹备一个农业论坛,以期能够促成中国贵州省与摩洛哥苏斯-马塞大区的农业合作。

  “我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见证者、实践者”

  南都:1978年,你成为摩洛哥派往中国的第一位留学生。当时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决定来华留学?

  穆罕默德·哈利勒:我的家族世代行医,受祖辈影响,成为一名医生是自小根植于我内心的志向。

  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向摩洛哥派遣医疗队。那时我第一次看见来自中国的医生,他们用针灸等中医疗法帮助许多当地患者缓解了久治不愈的病痛,也让我对中医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与向往。

  我了解到,阿拉伯国家与中国早在古代丝绸之路时期就有医药方面的交流,阿拉伯医学名著《医典》当中所收录的很多药材就来自中国,传统阿拉伯医学中的一些治疗原理和方式也与中医不谋而合。

  最终,在一位同为医者的长辈的指点与鼓励下,我顺利通过考试,踏上前往中国探寻中医奥秘的旅途。

  南都:请谈谈你在中国求学的经历。

  穆罕默德·哈利勒:我在中国读了8年书,先是学习语言,此后相继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和北京中医医院学习西医和中医,还曾在北京的多家医院实习。1986年,我成功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去留学前,我对中国的了解十分有限,只知道那是一个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初到中国时,正巧赶上改革开放,此后数年间,我亲眼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新政策、新探索,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中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最直观的变化是街头上人们衣着的颜色丰富了起来,电影、咖啡成了时兴的词汇,我和许多同学一样,都迷上了邓丽君的歌声。

  南都:学成归国后,你创办了自己的中医诊所。

  穆罕默德·哈利勒:回到摩洛哥,我先是在拉巴特军队医院担任内科医生,并开始尝试用针灸疗法去医治一些西医难以治愈的病症,收到了很好的疗效,医院专门为我开设了中医科。后来,我索性自己开办了一家中医诊所,成了大家口中的“中国医生”。

  如今,慕名而来的患者越来越多,针灸、拔罐、刮痧、推拿等中医疗法受到越来越多摩洛哥人的欢迎。可以说,我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见证者、实践者。

  “中国充分展现大国担当”

  南都:去年,你参与写作的新书《海外专家谈中国扶贫》出版,能否简单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穆罕默德·哈利勒:虽然受邀以“专家”身份为本书撰文,但我既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经济学家,因此我在书中所贡献的内容并非基于专业数据分析,而是我在中国亲身经历、亲眼见证的发展变化。

  1998年,我作为摩洛哥代表团的一员,跟随当时的摩洛哥首相访华。那时我不敢相信,眼前就是那个我曾经生活了8年的城市——还记得我毕业离开时,北京能叫出名字的现代化建筑屈指可数,仅仅十余年,这座沉淀了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已然成为高楼林立、交通发达的现代化大都市,穿梭其间,我已认不得回学校的路。

  此后,我几乎每年都会去中国两到三次,每一次都有全新体验。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经历过像中国这样高速、大规模的城镇化发展历程。我还曾带家人去中国旅游,走遍北京、西安、成都、广州、香港等多个城市,我的妻子和孩子们都非常喜欢中国。

  南都:你如何看待中国近十年来的发展成就?

  穆罕默德·哈利勒:在我看来,中国领导人的治国理政之策充满大智慧,全国上下能够齐心协力共谋发展,成果也是有目共睹。近年来,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同时,中国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也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生命力。

  在国际上,中国也充分展现了大国担当。面对疫情挑战,中国积极开展国际防疫合作,向包括摩洛哥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提供医疗援助,给我们带来了实质性的帮助。此外,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倡议和重要理念的提出,也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共同繁荣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今,我正借着开展交流合作的契机,不断了解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以期未来能够结合摩洛哥的国情加以运用。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采写:南都记者 翁安琪 实习生 于子轩